第20章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纣:即商纣王帝辛(前1075-前1046年),子姓,名受,沫邑(今河南淇县)人,商朝末代君主,世称“纣”或者“商纣王”,其中的的“纣”有可能是“受”之音转,不是谥号,因为谥号是西周才开始有的。
帝辛是帝乙少子,大哥微子启(封于微,今山西长治市潞城区)及二哥微仲衍(相传为孔子先祖)因母亲地位低贱,不能继承王位,而辛作为嫡子被立为继承人。
纣王继位后,在内营建朝歌、加重赋敛、改革祭祀制度、改变用人政策、推行严刑峻法,对外屡次发兵攻打东夷诸部落。
其种种举措既在统治集团内部引发矛盾,也动摇了商王朝的统治基础。“牧野之战”,商军被周武王所率诸侯联军击败,帝辛身死,延续了500多年商朝灭亡。
甚:会意字,从甘从匕,原义为沉溺于男女欢情,特别安乐。《说文》:“甚,尤安乐也。”
此义在“甚”的后出分化字“湛(dān)”中有体现。如《诗·小雅·宾之初筵》:“锡(cì)尔纯嘏(gǔ),子孙其湛。”
由本义引申为过分、过度,如《列子·汤问》:甚矣,汝之不惠。
又引申为厉害、严重、太、深、很、极、超过,由很、极等义又引申为的确、实在等副词义。如《孟子·梁惠王上》:若是其甚与?
甚也指“盛”、“大”,如《孟子》:王之好乐,甚。
隋唐以后,“甚”字有疑问代词的用法,相当于何、什么,或怎、怎么之义,这是假借义。《敦煌曲子词·失调名八》:“蝉𧏖(鬓)因何乱?金钗为甚分?”
这一意义在现代汉语音shén,现代汉语写作“什”(五代时已经可以这样写),敦煌变文中的“甚没”,现代汉语写作“什么”。
下流:一般有三种意义:1,下游。2,指卑下的地位。3.卑鄙龌龊。
这里的“下流”谓“为恶行而处人下,若地形卑下,则众流所归,人之为恶处下,众恶所归”。
“君子恶居下流”中的“恶”应该是“勿”的通假字,读成wù,全句意为“君子要保持自己的德行,不能堕落”。有提醒、劝诫的意思。
《论语》中还有一句“君子恶居下流”,全句是“君子恶居下流而讪上者”。这里的“恶”是讨厌的意思,“下流”指地位低下。全句意为“君子讨厌地位低下的人诽谤地位高的人。”
天下之恶:天下所有的坏事、坏名声。这里的恶读成è,
全文理解为:
子贡说:“殷纣王的不善,没有传说中的那样严重。因此,君子要保持好自己的德行,不要堕落,不然,天下的一切坏事、坏名都会归到他的头上来。”
子贡在这里警诫君子要注重修身,不要堕落,居于下流。
舆论对一个人的评价往往带有一种从众的“惯性”,说某人好,要说得比某人实际做的还要好,说某人坏,则要说得比某人实际做的还要坏。
形容、描述一件事情,人们又习惯性会夸大、粉饰,所以好的会越来越好,坏的会越来越坏。
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一个人如果很优秀,那么什么好的形容词都会给他,除了鲜花还有掌声,如果一个人很坏,那么什么脏水都往他身上泼,让他难以翻身。
做人一定要保持好自己的形象,注意自己的言行,一旦有了污点,那么,很容易陷入“众恶归之”。
正确评价商纣王
商纣王是商朝最后一个君主,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很多人都是通过《封神演义》来了解他的。
《封神演义》中说:商朝末年,商纣王因一次在祭祀女娲进香火时,见庙中女娲神像貌美姿媚,于是起了色淫之心渎神,并当众在庙墙上作出一首邪恶的淫诗,其中有一句:“但得妖娆能举动,娶回长乐侍君王。”
这显然是在调戏女娲,身边大臣劝其住手无效。后女娲娘娘显灵,从而怒诉纣王的无礼渎神行为,为了尽快消灭殷商,女娲想亲自报复纣王时,却被纣王的两个儿子殷郊、殷洪以顶上红气阻驾,只能暂回行宫。
后女娲娘娘用法宝——招妖神幡召见轩辕坟三妖:九尾狐狸精、九头雉鸡精、玉石琵琶精,让这三个女妖怪奉圣命迷惑纣王以使商朝成汤江山断送,以相助武王伐纣一臂之力,并交代三妖不得伤害百姓。
九尾狐狸精为了祸乱君心,在冀州候苏护献女途中,趁夜将苏妲己害死并噬魂夺体,九尾狐狸精化身妲己入宫后,让中年纣王性情大变,令其神魂颠倒,越来越心狠手辣、残暴不仁,曾多次残害忠良,荒理朝政,滥杀无辜。
玉虚上仙云中子见朝歌妖气弥漫,想扭转商朝运气,于是削了一把自己做的降妖松木剑,把剑献给纣王除掉九尾狐狸精,却被纣王直接烧毁。
纣王无道昏庸且沉溺女色,又屡次听信妲己谗言,六亲不认,杀妻弃子,将姜王后剜目烙手,导致其冤屈死于西宫。更是狼心狗肺,派兵追杀自己的两个儿子殷郊与殷洪,纣王命晁田、晁雷持龙凤剑诛杀殷郊兄弟二人,对待自己的妻儿毫无人性。
妲己与纣王害死姜王后之后,为了斩草除根,将姜桓楚、姬昌、鄂崇禹、崇侯虎等四大诸侯骗入朝歌,诬告姜桓楚谋反,鄂崇禹为了救姜桓楚,直言进谏,纣王震怒,下令将其枭首,姜桓楚也被乱刀碎剁,醢尸而亡。
纣王废黜了忠臣微子、箕子,逼杀了叔父比干,将身边一个个曾扶持过自己的贤良臣民逐渐逼反,为了满足自己的淫欲,连黄飞虎的妻子也不放过,将贾氏夫人调戏迫害,令其为保贞节坠死摘星楼,西宫黄娘娘(黄飞虎之妹妹)怒找纣王要说法,却惨遭纣王扔下摘星楼摔死,以此逼得黄飞虎反商投周。
后周武王会合西南各族向纣进攻,在朝歌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一战,纣兵败,逃入城内,引火自焚而死,殷遂灭。
《封神演义》是明代许仲琳的作品,离商末已有2500多年,离商末仅几百年的子贡尚言“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何况明代,纣王的形象更是面目全非了。
有人说,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历史又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确实是这样,对纣王的刻意摸黑历朝历代都有。
历史学家顾颉刚考证研究后发现,关于商纣王的罪名在《尚书》中只有六项,到了战国增加了二十项,西汉的时候增加了二十一项,东晋的时候又增加了十三项。
也就是说商纣王的罪名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是后人对商纣王的罪名层累积叠的堆积起来的,是不可信的。
纣王最着名的"酒池肉林"、"炮烙"的事情,是由战国末期的韩非子首次描绘出来的:"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以为象箸必不加于土,必将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则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于茅屋之下,则锦衣九重,广室高台。居五年,纣为肉圃,设炮烙,登糟丘,临酒池,纣遂以亡。"
韩非子只是想证明自己的言论:"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的正确性。就牵强附会的说商朝亡国的主要原因归结于他自己虚构的"奢侈"。
汉代王充通过考查,认为“糟丘肉池,悬肉为林,长夜之饮,牛饮者三人。”“殆其不实也。”意思是这些罪名纯属子虚乌有。
真正的纣王是怎样的人呢?其实帝辛自幼聪敏过人,能文能武。《荀子·非相篇》写到:帝辛“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超劲,百人之敌也。”《史记·殷本记》记载“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手格猛兽”。
帝辛继位后,重视农桑,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力强盛。他开始对东夷用兵,打退了东夷,向中原扩张的意图,把商朝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
尤其是讨伐徐夷的胜利,把商朝的国土扩大到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一带。
帝辛对东南夷的用兵,保卫了商朝的安全。他统一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
另外,在农业方面,他重用费仲,大力推广牛耕和灌溉,鼓励百姓种植农桑,这才有后来商朝繁荣昌盛、万邦臣服的景象。
历史学家郭沫若有诗句“中原统一肇此人”,并写道:“这个人是了不起的人才,对于中华民族的贡献非常之大。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向南发展,实属纣王之功”。
伟人毛泽东评论纣王时讲:对纣王要一分为二;纣王本人,也是一个聪明能辩、尚武能文的人,是个有本事的人,他做的不少事,在历史上是有功的。
对于纣王的失败,毛泽东也做了精辟的分析:主要原因是纣王没有意识到内部反对力量强大的颠覆性,在战事紧急的情况下,纣王把东夷战俘武装起来开向前线。结果,俘虏起义,使纣王彻底失败。
另外,周武王的“偷袭”和“内应”在当时并不光彩。那时,诸侯作战,先下战书,约定时间地点。远道而来的周军,选择在暴雨天气的黎明进攻,属于偷袭。
至于内应,《吕氏春秋》记载,牧野之战前,周武王密会殷商臣子胶鬲(原为盐商,后被周文王推荐给纣王,成为内应,现被尊为盐宗),双方约定甲子为期。周军冒雨急行军,在甲子日抵达朝歌近郊,里应外合。
纣王也不是自焚而死,在姜子牙的《六韬》残卷中记载:“先涉,以造于殷。甲子之日,至牧之野。禽受(纣)系其首于白。”
意为纣王被俘之后然后遭到了杀戮,最后拿来示众,所以才会有武王“乃手大白以麾诸侯”的记载。
至于“流血漂杵”,孟子则极力为周武王掩盖事实:“尽信书不如无书。仁者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不仁,如何其血流漂杵也?”
商朝的灭亡也有内部原因,一方面是商朝君臣的怠政,商朝末代的几位王骄奢淫逸,官员腐败不堪,另一方面,是天降灾祸。
还有就是纣王实施奴隶制改革:1,让部分奴隶恢复自由。2,加强王权,削弱神权,改革祭祀制度,如囚禁箕子。3,任用贤能的平民,如费仲、尤浑、胶鬲、飞廉等。
一系列的改革动摇了贵族利益。因此,贵族和帝辛就此决裂。各大部落群起而攻之,加快了商朝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