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干《中论》卷3修本诗解1君子之治先务本故德建怨寡小人治之先追其末功废雠多粹大道而动者业美
题文诗:
民心莫不,有治道也,至于用之,其则异矣.
或用乎人,或用乎己.用乎己者,谓之务本,
用乎人者,谓之追末,君子之治,先务本故。
德建怨寡.小人治之,先追其末,功废雠多.
孔子之制,春秋也详,内而略外,急己寛人,
故於鲁也,小恶必书,於衆国也,大恶始笔.
夫见人而,不自见者,谓之蒙也;闻人而不,
自闻谓聩;虑人而不,自虑者谓,瞀故明莫,
大于自见,聪莫大于,自闻睿莫,大于自虑,
凡此三者,举之甚轻,行之甚迩,人莫之知.
故知者举,甚轻之事,以任天下,之重行甚,
迩之路以,穷天下远,故德弥高,而基弥固,
胜弥众而,爱弥广也.易曰复亨,出入无疾,
朋来无咎.斯之谓欤!君子之于,己也无事,
而不惧焉,我之有善,惧人之未,吾好也我,
之有不善,而惧人之,必吾恶也.见人之善,
惧我之不,能修也见,人之不善,而惧我之,
必若彼也;故其向道,止则隅坐,行则骖乘,
上悬冠緌,下系带佩,昼与之逰,夜与之息,
此盘铭之,谓日新也.易曰日新,之谓盛德.
孔子有曰;弟子勉之,汝毋自舍,人犹舍汝,
况自舍乎?人之违汝,其远矣故,君子不恤,
年将衰而,忧志有倦,不寝道焉,不宿义焉.
言而不行,斯寝道矣;行而不时,斯宿义矣,
是故君子,之务以行,前所言也.民之过也,
在于哀死,而不爱生.悔往而不,慎来善语,
乎已然好,争乎遂事,堕于今日,懈于后旬,
如斯以及,于老也故,野人之事,不胜其悔;
君子之悔,不胜其事.故孔子谓,子张曰师,
吾欲闻彼,将以改此,也闻彼而,不以改此,
虽闻何益.故尚书举,穆公之誓,由善变也;
春秋书衞,北宫括伐,秦善摄也.珠之含砾,
瑾之挟瑕,斯其性与?良工爲之,以纯其性,
若夫素然.是故观二,物之旣纯,而知仁德,
之可粹也.优者取多,劣者取少,在人而已,
孰禁我哉!乘扁舟而,济者身安;粹大道而,
动者业美.故诗经曰:追琢其章,金玉其相,
勉勉我王,纲纪四方.君子真情,修真正己.
题解此篇作者指出“治道”要务本,即抓住根本。君子的治理先致力于务本(整治自己),小人先是追求末节(整治别人),务本则能够树立美德结怨少,求末则会树立仇敌致使不能建立功业。同时,作者还告诫人们不要常为过去的事情后悔,而不慎重考虑将来,改变自身缺点是需要长期坚持的事情,不能因为暂时看不到成效便因循过去的错误,致使“身辱名贱,而永为人役”。
【原文】
民(原作"人",据《治要》改)心莫不有治(原作"理",据《治要》改)道,至乎(《治要》作"於")用之则异矣。或用乎己,或用乎人(《治要》作"或用乎人,或用乎己")。用乎己者,谓之务本;用乎人者,谓之近(《治要》作"追")末。君子之治(原作"理",据《治要》改)也,先务其本,故德建而怨寡;小人之理(原作"理",据《治要》改)也,先近(《治要》作"追")其末,故功废而讐多。孔子之制《春秋》也,详内而略外,急己而寛人,故於鲁也小恶必书,於衆国也大恶始笔。夫见人而不自见者谓之蒙,闻人而不自闻者谓之聩,虑人而不自虑者谓之瞀。故明莫大乎自见,聪莫大乎自闻,睿莫大乎自虑(三"乎"字《治要》均作"於")。此三者,举之甚轻,行之甚迩,而人("人"字原脱,据《治要》补)莫之知也。故知者举甚轻之事,以任天下之重;行甚迩之路,以穷天下之远。故德(《治要》作"位")弥高而基弥固,胜弥衆而爱弥广。《易》曰:"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其斯之谓欤!君子之於己也,无事而不惧焉。我之有善,惧人之未吾好也;我之有不善,惧人之必("必"原作"末", 据《治要》改)吾恶也。见人之善,惧我之不能修也;见人之不善,惧我之必若彼也。故其向道,止则隅坐,行则骖乘,上悬乎冠緌,下系乎带佩,昼也与之逰,夜也与之息,此《盘铭》之谓日新。《易》曰:"日新之谓盛德。"孔子曰:"弟子勉之,汝毋自舍,人犹舍汝,况自舍乎?人违汝,其远(徐本譌作"还")矣!"
故君子不恤年之将衰(《意林》作"暮"),而忧志之有倦。不寝道焉,不宿义矣。言而不行,斯寑道矣;行而不时,斯宿义矣("言而"下十六字原脱,据《治要》补)。夫行异乎言,言之错也,无周(徐湘琳曰:"俞樾云,'周'当作'害'。")於智;言异乎行,行之错也,有伤於仁。是故君子之("之"字原脱,据《治要》补)务以行前言也。民之过,在於哀死而不爱生,悔往而不愼来(原作"人之过在於哀死而不在於爱生,在於悔往而不在於怀来",据《治要》删正),喜(《治要》作"善")语乎已然,好争乎遂事;堕於(《治要》无"於"字)今日,而懈於後旬,如斯以及於老。故野人之事,不胜其悔;君子之悔,不胜其事。孔子谓子张(此三字《治要》作"抚其心"。 徐湘琳曰:"案'孔子'上疑有脱文。")曰:"师,吾欲闻彼,将以改此也。闻彼而不以("以"原脱,据《治要》补)改此,虽闻何益?"故《书》举穆公之誓,善变也;《春秋》书衞北宫括伐秦,善摄也。夫珠之含砾,瑾之挟瑕,斯其性与?良工爲之以纯其性,若夫素然(徐湘琳曰:"俞樾云,'夫素'疑当作'太素'。案,俞说是。《列子·天瑞篇》:'太素者,质之始也。'又班固《白虎通·天地》:'始起先有太初,後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故观二物之旣纯,而知仁德之可粹也。优者取多焉,劣者取少焉,在人而已,孰禁我哉!乘扁舟而济者,其身也安;粹大道而动者,其业也美。故《诗》曰:"追琢其章,金玉其相,勉勉我王,纲纪四方。"
【注解】原文民心莫不有治道,至于用之,则异矣。或用乎人,或用乎己。用乎己者谓之务本,用乎人者谓之追末。君子之治之也,先务其本,故德建而怨寡。小人之治之也,先追其末,故功废而雠多。夫见人而不自见者谓之蒙[107] ,闻人而不自闻者谓之聩[108],虑人而不自虑者谓之瞀[109] ,故明莫大于自见,聪莫大于自闻,睿莫大于自虑,此三者,举之甚轻,行之甚迩[110] ,而人莫之知也。故知者举甚轻之事以任天下之重,行甚迩之路以穷天下之远,故位(位作德)弥高。基弥固,胜弥众[111] ,受(受作爱)弥广。君子之于己也,无事而不惧焉,我之有善,惧人之未吾好也,我之有不善,惧人之必吾恶也。见人之善,惧我之不能修也;见人之不善,惧我之必若彼也。
故君子不恤年之将衰,而忧志之有倦,不寝道[112]焉,不宿义[113]焉。言而不行,斯寝[114] 道矣;行而不时[115] ,斯宿[116] 义矣。是故君子之务以行前言也。民之过,在于哀死而不爱生。悔往而不慎来。善语乎已然,好争乎遂事,堕[117] (堕下有于字) 今日而懈于后旬,如斯以及于老。故孔子抚其心(抚其心作谓子张)日:师,吾欲闻彼,将以改此也,闻彼而不以改此,虽闻何益。
【译文】每个人心里都有处理各种事情的标准,至于怎样实施,就各不相同了。有人用它治人,有人用它要求自己。用于要求自己,叫做务本;用于要求别人,叫做逐末。君子处理事情,首先是先致力于根本的方面(修整自己),所以能够提升德行、成就功业而很少结怨;小人处理事情是先追求末节(整治他人),所以不能建立功业且又很多怨仇。能看清别人而看不清自己叫做“蒙”;能听到说别人而听不到别人说自己叫做“聩”;能分析别人而不能剖析自己叫做“瞀”。所以说,明察,没有能超过能看清自己的,听觉灵敏,没有能超过能听到自己的,睿智,没有能超过能反省自己的。这三件事情提出来很容易,行起来很浅近,但却难以明了通达。一个明了通达事理的君子,只要做极细微的事情就能承担天下的重任,只要走很短的道路就能如同行遍天下远途。所以他品德越高,根基就越稳;能承担的越多,仁爱就越广。君子对于自身,没有不担忧的事情。自己有了善行美德,就担忧别人还没有自己好;自己有了不善,则担忧别人肯定会厌恶自己;看见别人的善行美德,担忧自己不能学到;看见别人的不善,担忧自己会像他那样。所以,君子不忧虑暮年将至,而担忧心志出现倦息。因此“不寝道”“不宿义”。说了而不去施行,就是“寝道”;施行而不符合时宜就是“宿义”。因此君子的要务,就是去实施上述之言。人的过错,在于为死亡悲伤但却不珍惜有限的生命,常为过去的事情后悔,却不慎重考虑将来;喜欢谈论已经过去的事情,爱好讨论已经完成的事情;懒散于今日,又懈怠于后日,如此一直到老。所以孔子语重心长地对子张说:“求师, 我想知道那个道理,好用以改正这个过失;知道了那个道理,又不改正这个过失,虽然知道了,又有什么用处呢?”
[107] 蒙:盲,目失明。[108] 聩:先天性耳聋,后泛指耳聋。[109] 瞀:音冒,眼睛昏花。[110]迩:近。[111] 胜弥众:胜,能承担,能承受。[112] 不寝道:寝,停止。指永不止息地去行道。[113] 不宿义:宿,止。指永不停止地去行义。[114] 寝:停止,平息。[115] 时:适时,合于时宜。[116] 宿:同“寝”[117] 堕:懒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