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发展的含义
大自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物质整体。
大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也是一个不不发展的整体。
一、发展的含义
“发”的甲骨文字形是一张放射了箭的弓,本义指放射,引指向外或向前的放射状运动,也指生长、扩大、扩张、展开等义。“展”的古字形是衣服张开,本义指体积张开、扩大,引指形体扩张、长大、生长,也指翻转等义。
发展是大自然中个体事物从出生开始到消亡结束再到新事物出生开始的一个客观运动过程,是事物的不断更新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变化的客观运动。
在大自然中,日月星辰是不断发展的,有生必有死且不断新旧交替;动物、植物、微生物也是不断发展的,也有生必有死且不断新陈代谢;各种各样的事物都是不断发展的,都是有生必有死且不断新旧交替的。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发展是大自然中大自然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体现。
大自然中万事万物都处在从质质变到量变再到质变的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从有到无再到有的否定之否定运动过程。
发展是事物的存在与发展的统一,是事物的静止与运动的统一。
二、发展观的历史摡况
关于事物是否发展和怎样发展的基本见解。在中外哲学史上,围绕着事物是否发展变化的问题历来就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即用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观点看待世界;一种是辩证法的见解,即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通称为两种基本的发展观。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具有唯物主义辩证法“发展观”的代表为“易道文化哲学”,其它的几乎都是带唯心主义色彩的,如儒家文化哲学包括周敦颐理学、道化的佛家哲学包括阳明心学(外来文化)。
最早论述唯物主义辩证法“发展”的是《周易》,但不是孔子改编的《易经》,《易经》夹带了孔子的私货即唯心主义思想。《周易》从乾卦到坤卦再到既济卦,最后到未济卦共六十四卦,是一个标准的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过程,即“有一一无一一有”的运动过程,并且在乾坤两卦的六爻运动状态即从第一爻变化到第六爻也是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过程。
然后就是老子的《道德经》,《道德经》是世界上论述唯物主义辩证法发展最全面最科学的古代唯物辩证法哲学经典。《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白话文即:
“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且浑然成为一体,她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存在了。故而,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物质的整体,物质是世界存在的客观体现。也就是说,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多样性与单一性的统一,即多种多样的物质是相互联系的,这种物质间相互联系的状态在天地形成之前就一直存在,亦即物质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客观存在的是绝对的。简单的说说,即:各种物质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这样的状态在天地产生之前就一直存在。
象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一样,也象一个家庭或家族每一年或每隔几年举办的祭祖仪式一样,从一出生到死亡是一直向前发展的,是不可逆的,人死无法复生。一个家庭或家族每一年或每隔几年举办的祭祖仪式是周期性的,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从整体而言,一个家庭或家族的繁荣兴旺,是一个人从生到死再由下代从生到死的新老更替的不断重复的循环运动。这样不断发展的周期性的循环运动形式是天下万物产生和发展所共同遵循的运动规律。我不知道她的具体的形态,用“道”这个字来称呼。“道”是这个世界的统一体(大自然),勉强形容她的形态称为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的“大”(中国汉字多神奇),这种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是曲折的不断发展的运动,这种运动状态称为“逝;这种曲折的发展运动是周期性的螺旋式的不断向前发展的运动,这种运动状称为“远”;这种螺旋式的发展运动是从肯定到否定再从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不断发展的运动,这种运动状态称为“反”。所以说,道即大自然(宇宙)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的道。人与人类社会同样也是不断发展的。发展是曲折的发展,是周期性螺旋式上升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是否定之否定的发展。
所以,道(大自然)是不断发展的,天是不断发展的,地是不断发展的,处于生物界统治地位的人类社会也是不断发展的。大自然中,道包含天,天包含地,地包含人,故有“道、天、地、人”四种最基本的发展运动状态,而人类社会的发展运动就是其中的一种。人类的运动遵从于地的运动,地的运动遵从于天的运动,天的运动遵从于道的运动,道的运动遵从于自身本来的运动。毛泽东青年时代写的《四言诗·奋斗》:“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也就是说,天人合一,顺天而行。
再迟一点的佛家也提到过关于“发展”的话题,但是讲得稀里糊涂,讲得连佛家自己都云里雾里。两千年里,自释迦牟尼以来都不知道到底如何才能讲清楚说明白,再也没有出什么真正的大哲学家,最后只好用“故事会”应付了事。
佛家的“缘起性空”、“因果轮回”讲的就是关于发展的哲学思想,但释迦牟尼众徒子徒孙却没有一个人能讲出个子午卯酉来。佛家讲不明白“缘起性空”、“因果轮回”其然,更讲不明白其所以然。佛家的发展观只讲了“有一一无”或者“无一一有一一无”的运动,这种发展观是片面的机械的主观的且杂夹着欺骗性的唯心主义发展观,是为剥削阶级服务的虚无主义,与西方宗教一样,目的是夹带私货,即为了更好的欺骗和剥削人民群众。
佛家自己解释不清佛家哲学的原因之一是尼泊尔的释迦牟尼当时的时代没有文字,原因之二是用唯心主义思想也是无法解释清楚佛家哲学的。即便是后来有了文字也无法解释清楚,因为只有象形字尤其是汉字才具有完全诠释唯物辩证法的功能。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并不想真正普渡众生,更不想真正解放处于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同西方宗教一样只想永远剥削众生和鱼肉百姓。真正的普渡众生者,只有坚持毛泽东思想的中国共产党!
唯物主义者不应该回避这样的一个现象,即当下唯心主义和虚无主义者还大行其道。所以,唯物主义者必须辩证的认识唯心主义代表佛家哲学和西方宗教,必须科学的全面的无情的揭穿封建迷信的本质所在,必须不回避封建迷信尤其是西方宗教一直大有市场这一客观事实,才能全面的科学的认识唯心主义的片面性局限性欺骗性和落后性,才能让人民群众看得明明白白,才能让人民群众看清楚看透切剥削阶级的本质。唯物主义者必须具备横扫一切封建迷信的能力,才能让一切封建迷信销声匿迹甚至被消灭得干干净净,让一切封建迷信永不翻身。
西方宗教没有真正的哲学,西方宗教中,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发展观,更没有什么属于自己的哲学,西方文化是建立在承袭中国文化的基础上抄抄改改形成的。据学者考证,欧洲一直被佛教统治近千余年,是历史事实,如“罗马”即“喇嘛”音译,再之前当时的欧洲顶多是一个奴隶制社会初级阶段的地方,而西方基督教及其演变的其它分教派是在欧洲喇嘛教灭亡后才创建的,当然这位学者的观点有点片面。然而,出于哲学的严谨,由于西方伪史大行其道,我们只研究参考一下黑格尔及以后的哲学思想,因为只有黑格尔及以后的西方哲学才值得参考。
在近代的欧洲,黑格尔第一次把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并试图揭示这种发展的内在联系,从而系统地阐述了辩证法的发展观。但是,黑格尔所说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他的辩证法的发展观是唯心主义的,是彻彻尾的虚无主义,是为剥削阶级服务的。
直到后来,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关于发展的合理思想,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辩证法的发展观。
在经历了中国古代道家的唯物辩证法发展观以及尼泊尔的佛家哲学思想和近代唯心辩证发展观后,于19世纪形成了现代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高级形式即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指出,自然界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自然界内部矛盾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其中最根本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人们思想中的变化,归根结柢是主体对自然、社会的变化和发展的自觉反映,是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以新的和更符合实际的观念克服和代替原有观念的过程。
三、唯物辩证法发展观与唯心主义发展观的区别
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相互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即包含相对它自身存在的肯定性因素和否定性因素,这两个方面既对立又同一,既互相斗争又互相联系,这种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引起了事物量的增减和质的转变,使其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最深刻的根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就运动过程而言,唯心主义的发展观是片面的,是“无一一有”或“无一一有一一无”的运动;唯物主义发展观是全面的,是“有一一无一一有”的唯物辩证法运动。而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和“自己运动”的原则,是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和形而上学即唯心主义发展观的根本区别。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指明,事物的发展过程经历着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区别的两种状态,即由事物内部矛盾引起的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事物的发展不仅仅是量的增加、减少或简单的重复,而是在量变基础上的事物由旧质态向新质态的飞跃,由旧事物到新事物的根本转化。世界上事物、现象的丰富多彩和质的多样性,是由矛盾引起的量变过程中的中断,即由旧事物到新事物的辩证转化而产生的。
世界是一个活生生的永恒的辩证发展过程。在过程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方面以及此一过程同其他过程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就是以理论的形式再现这幅画面的真实情景和无限发展,从而提供了正确了解客观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方法。所以,它主张用联系的观点观察事物,反对把相互联系的事物孤立起来;主张用全面的观点观察事物,反对片面性;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事物,反对把事物看成是静止的、永恒不变的东西。又由于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而每一联系的具体形式又是各个特殊的;发展是无限的,而每一发展过程又都有自身特定的质的规定性,所以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把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作为不可动摇的原则和活的灵魂。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一切领域中都充满矛盾,客观事物的发展就是由矛盾而引起的万古常新的无限过程。反映这种过程的辩证发展观,内容是极其丰富的,活生生的;它所反映的方面不断增加着,永无止境。所以,只有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才能向人们提供理解现存一切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提供理解各种运动形态的复杂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普遍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为人们认识事物及其运动提供了最一般的方法论原则,它教导人们要善于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去观察事物,对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进行全面的具体的分析,并据此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四、发展的普遍性与客观性
1. 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同时,万事万物中的每一个个体也是在不断发展的,个体事物的发展是发展的特殊性体现。
2. 发展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
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的思维都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的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发展的实质就是事物的前进、上升,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发展观,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科学的发展才能更好的体现发展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即发展观。在社会历史领域,发展观是一定时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思想观念层面的聚焦和反映,是一个国家在发展进程中对发展及怎样发展的总的和系统的看法。确立什么样的发展观,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它也是伴随各国经济社会的演变进程而不断完善的。
总而言之,事物的联系与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发展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具有系统性和多样性。联系,是事物客观存在(简称“存在”)的体现,所以说,存在即联系。“存在与发展”是“联系与发展”的升华,是“联系与发展”不断深入的体现。
(郑裕波 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