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大学》之(8)
文/吴文博
《大学》“八目”是有一定的逻辑联系的。所以一般说起来必须按照原文中的顺序进行。当然,这种顺序也是“大学之道”的逻辑顺序。
我们通常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或者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还可以说“欲明明德而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可见,《大学》“八目”之间相邻两个项目是相互影响的。从认识论的角度上说,这种影响特别强调了认识基础、思想态度、志向目标等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安邦的重要意义。“格物”解决认识论和世界观问题,也就是要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穷究事理,正本清源;“致知”解决社会活动中的思想行为和方法论问题,也就是承担社会任务、解决社会矛盾的具体内容及其价值观、方法论体系;“诚意”解决态度问题,亦即态度端正、意志坚定、毫不动摇,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定信念,坚守原则,保持道德操守;“正心”解决什么问题呢?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嚏,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这是《大学》关于“正心”最完整的阐述。方法上采取了排除法,强调有四种情况发生就做不到“心正”。一是“忿嚏”。“忿”,生气,怨恨。“嚏”,愤怒。“忿”与“嚏”有程度的区别。这里是说,人在怨恨、愤怒的情况下,就会情绪失控,自然做不到心正。二是“恐惧”。在文言文中“恐”和“惧”是两个词,同义连用时表示程度深,主要有两种用法,如害怕、恐惧;恐吓,使害怕。这是说,人在十分紧张恐惧的情绪之中,是做不到心正的。三是“好乐”。“好”,喜好;“乐”,读le,喜欢,乐于。二者结合起来强调了喜好的程度之深,达到了沉溺入迷的地步,以至于不能自拔,失去自控力。这是说,人在特别喜好的情绪之中也是做不到心正的。四是“忧患”。同义连用,表示词义加重。这是说,人在十分担心、忧虑的情况下,也是做不到心正的。可见,要做到心正,就要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上述四种情况都是人处于极不正常的情况下所产生的情绪反应,是身体干扰行为结果的几种情况,属于身体反应对行为成功可能性乃至必然性在生理反应上的评价和体验。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评价和体验不仅能够引起人的身体生理机能反应,而且给人的智力和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由此看来,《大学》讲有此四种情况发生或者在此四种情况下,人的身体机能反应都不正常,属于我们经常说的情绪异常反应,此时都无法做到心正。这也即是说,做到心正就必须排除任何杂念和情绪影响。这些都是经过研究人的思想行为之后提出的真知灼见,是十分客观的,是具有现代心理学原理支撑的。
作为修身的基础内容,“正其心”的“正”是什么意思呢?不少译文说是“端正”。我以为这不全对。“心正”的“正”应该有两层意思:首先是“正确”、“明确”,人的理想、信念必须符合社会发展趋势,顺应历史潮流,是正能量;其次才是端正和坚持,方向和目标明确正确了,坚守起来才能意志坚定,永不动摇。
“正心”是人生修习过程中的特别重要一环,也是实现修身境界的艰难一环,容易受到情绪影响,随时都可能半途而废。所以,“正心”意义重大,必须重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