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守衡问:“《大学》工夫只是‘诚意’,‘诚意’工夫只是‘格物’。‘修齐治平’,只‘诚意’尽矣。又有‘正心’之功,‘有所忿懥好乐则不得其正’,何也?”
先生曰:“此要自思得之,知此则知‘未发之中’矣。”
守衡再三请。
曰:“为学工夫有浅深,初时若不着实用意去好善恶恶,如何能为善去恶?这着实用意,便是‘诚意’。然不知心之本体原无一物,一向着意去好善恶恶,便又多了这分意思,便不是廓然大公。《书》所谓‘无有作好、作恶’,方是本体。所以说‘有所忿懥好乐,则不得其正’,‘正心’只是‘诚意’工夫里面体当自家心体,常要鉴空衡平,这便是‘未发之中’。”
注
【守衡】,陈荣捷注,诸注家均谓守未详。《明儒学案》《儒林学派》《阳明弟子传纂》均无守衡。惟查《年谱》有门人朱衡。嘉清十一年(一五三二),阳明殁后三年,门人四十余人,合同志会于官师,朱衡与焉。守衡恐是朱衡之误。
【有所忿懥好乐则不得其正】,见《大学》“所谓修身正在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未发之中】,见《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 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廓然大公】,陈荣捷注,明道《答横渠先生定性书》(《明道文集》卷三,页一上)曰:“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
【无有作好、作恶】,陈荣捷注,《书经·洪范》曰:“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会其有极,归其有极。
【体当】,陈荣捷注,体认承当。
【鉴空衡平】,陈荣捷注,语出朱子《大学或间》论第七章(页七六下)曰:“人之一心。湛然虚明。如鉴之空,如衡之平,以为一身之主者,固其真体之本然。”
邓艾民说:“此条言保持心的虚灵本体,不得存善恶之意。参见101、213和215条。”
引陈荣捷注,东正纯云:“按《大学》之要,唯是诚意,诚意外无别功。故正心之传,仅举心所以不得正,而不及正之之功。故谓诚意工夫即正心工夫。未有有表而无里,有里而无表者。盖以正心诚意,一浑说来,是王子之本意也。后儒往往以颠倒本末驳之。概坐不善观者。
笔记
初学之时,如果不刻意用功,就会由着自己的习气来。这刻意的为善去恶就是诚意。但是这只是初始的功夫。如果不能领悟心之本体原本至善,存一丝刻意便不能达到至善。然而,领悟本体之至善是一个过程,初学者想要跨越式地直悟本体,往往容易走偏。
为善去恶就是诚意的具体活动,在这具体活动之中,逐步领悟本体之虚灵明觉,最后达到良知自然发挥,即“致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