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个人公众号:回甘1995
有太多民谣都在唱着被肆意挥霍的青春和迷茫无助的未来,以及有关背叛,有关对生活的绝望。20世纪在西方,沉浸在不断探寻“我是谁”的命题之中不能自拔,孤独,疏离感,却又渴望被理解成为了一种时代病,它们一点点使得生命变得潮湿,发霉,变质,感染,看似不露痕迹的变化,而其本质上是猝不及防的腐烂。我们或多或少都会被这样的情绪侵蚀。
李志在《梵高先生》里不断重复:我们生来就是孤独。看他在义乌酒吧里的现场版,那个时候他自费出专辑赔的一无所有,负债累累,观众在台下的应和,李志一个人喝醉了酒在台上嘶哑着歌喉,让人心疼。他的声音像是一把枪,打中了我的心,那种平静的,丝毫没有疯狂式怨言的撕心裂肺使我默默流下了眼泪。之后李志再也没有唱过这首歌,也许是为了不想再回忆起这段伤心的往事,那些个让他酒醉不醒的夜晚,月落星沉之下的形单影只。
这首歌将它一枪打死,又给了他新的生命。
大多数人都怀揣着“Do what i want to do”的梦想,同时,这部分人也被冠以“Too young too simple”的空想主义的帽子,在这般嘈杂的声音里,人们开始变得孤独,无助,迷茫,人生毫无意义。他们企图通过与哲人们的对话以拨开心中的重重云雾,有些人重见光明,有些人误入歧途,而大部分人依然还在徘徊。
《海鸥》里的康斯坦丁,渴望成为一名剧作家,但使得其成为剧作家的动力是那摇摇欲坠的爱情,爱情消失,梦想崩塌,最后自杀身亡。契诃夫有趣地将这部作品定义为喜剧,而正是这种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真实能让人有一种带入感,喜剧本身讲述的不仅仅是康斯坦丁本人,而是我们这一代和康斯坦丁一样,心中怀揣着遥远的梦想,却找不到通往未来的方向。
20世纪的西方文学作品里,早已泛滥的迷茫,像是一场瘟疫,熏染了整整一个世纪。无论是卡夫卡笔下的K,想去城堡却始终到达不了,还是百年孤独里那孤傲的布恩迪亚家族那不知为何而来最后又被一阵风全部卷走的离奇故事,亦或者是战斗民族里那一群无定型的,光怪陆离的,既胆怯又大胆,但归根结底是病态又恶毒的灵魂.....博德莱尔在《恶之花》里低声吟唱:大地变成了一座潮湿的牢房,希望在那里像一只蝙蝠飞翔,用胆怯的翅膀对着墙壁拍击,又把头向腐烂的天花板乱撞。
所有人都得了抑郁症,所有人都渴望走出阴霾。
而不幸运的是,我也是其中之一。
西西弗的故事依然在耳边萦绕,众神为了惩罚西西弗,让他不停地将石头推向山顶,然后石头又将会随着重力而跌落,西西弗不断重复着这个动作,诸神认为再也没有比这种毫无意义的工作更加大的惩罚了。第一次读到这个故事变引起了我的共鸣,在不断被灌输着活着就是为了成家立业,结婚生子观念的当下,我始终觉着每一天的重复让人觉得绝望和悲伤,这种情感在我的自我暗示下变得越来越深入,因而更加无望和悲观。表面上看似心静如水,而是则内心早已心如死灰。但,随着认识的深入,我的问题便不仅仅只是拘泥在被困住的悲伤之中,而是可不可以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中找到一条可以让自己活得较为舒服的道路。
STEP1: 初步了解自己
在尝试着多次的内心对话并最终无果之后,我最后求助了心理咨询师。在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下,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很多时候,我都是平静温和的倾听者, MBTI测试显示我属于照顾者的类型(ISFJ),这类人群不大会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情感,却很在乎别人的想法,因而很容易因为隐藏自己的需求而造成内心情感的压抑和挫败感,但相对地,这类人又相对比较热情,富有爱心和同情心,追求世间美好的一面,并坚持追求自己认为对的东西。
沉淀下心来之后认真思考了一下测试结果,首先要让自己明确,这只是测试而已,且只是在当时的心境之下的产物,不能成为评判我是谁的唯一标准,每一个人都是多重性格的结合体,很多潜在的性格功能还未被挖掘。因而自我认识永远保持着一种张力,但是始终会有一个核心,就是本我,也就是你最本质的东西,就像一块蛋糕的本质是面粉,无论表面怎么变,它就是面粉而已。(这般解释可能有些牵强,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理解本我的含义。)
STEP2: 尝试与深入:
初步认识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之后,我便尝试着去隐藏自己的缺点并放大优点,而事实总是会不尽如意,因为不善表达使得自己通常不被理解而更加显得格格不入,一方面我渴望别人的理解,另一方面我又不愿意为自己的现状做出任何改变。王小波在沉默是大多数中国强调:沉默是金,因为沉默,便可以少说话多思考,集中注意力想一些事情。与此同时,我又将自己的沉默归根于自己性格的缺陷,但其实,这恰恰是最错误的方式,从本质上来说,这与逃避并无二意。
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我便开始尝试着改变,无论是对朋友,家人,还是在工作中,我都试着努力说出自己的想法并不断给自己加油打气。20多年以来形成的一种完美主义的观点使我在尝试中总是会或多或少受到挫败感,但是我依然相信,这才是成长,这也许是很多如我一般痛苦纠结的你们曾经忽略的:每一个人其实都在螺旋式上升,尽管向上的过程总是痛苦的。
STEP3:坚定内心:
一路郁郁前行,却从不停歇。在不断尝试和改变中,我做着一些自我认同的事情,比如夜跑,比如健身,比如写作,比如写下List逼迫自己完成清单上的工作。时间长了之后便发现,我可以从中获得乐趣并且让内心平静。
遗憾的是,我的这般追求依然是碎片化的,不系统的,因为我依然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自己与这个世界的不融合,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我感到苦痛。
萨特在《存在与虚无》的观点:人即自为的存在,具有超越的特性,他永远处在变化中,而且是在时间的流逝中实现的。正是由于它具有时间性,“自为的存在”就不像“自在的存在”那样是一种“是其所是”的存在,而是一种总是显示为“不是其所是和是其所不是” 面貌的存在,人是什么只是指他过去是什么,将来并未存在,现在是一个联系着过去和将来的否定,实际上是一个虚无。因此,人注定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宿命,人必须自由地为自己做出一系列选择,正是在自由选择的过程中,人赋予对象以意义,但人必须对自己的所有选择承担全部责任。
当初在看到萨特的这般说辞之后,内心激动和认同感喷薄而出,于是成了说服我自己坚持下去的理由。
无论是怎样的一种存在,活着本身就是无意义。木心有言,正因为无意义,所以人生便不会被定义和框架太多,于是便在无意义中获得了更多的意义。
我们都在寻找。
希望多年后的自己,可以让自己真正静下来,坚定自己的价值观,做一个有信仰的人。希望现在的自己,在寻找的道路上,勇敢,自信,保持一腔热血,并愿意承担一旦失败之后的所有后果。最后,成为了一个有趣的人。
要有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梦想。 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远马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