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深切缅怀李廷魁指挥长
真是晴天霹雳!9月10日上午10:30,非常意外的得到李廷魁指挥长逝世的噩耗!
本待不信,因为前两天在朋友圈里还看到李指挥长每天的运动步数。这是去年到今年我了解李老身体健康状况的晴雨表。
但消息来源千真万确,不容置疑!于是回问:“知道李老遗体告别仪式的时间吗?”答曰:“这个不清楚。”
挂断电话,首先点开了李指挥长的运动记录:当天显示:0步!又进一步查看近日记录:9月5日:1518步;9月6日:615步;9月7日:2796步;9月8日1126步;9月9日:2583步。
然后,第一时间和石吉刚老师联系,请他通过基金会张友仁老师了解李老追悼会的时间。结果,他回信息告诉我:张老师已于去年春天驾鹤西去!
石吉刚去年创作以李老为主人公的小说《侠光向阳生》时,误以为我和李廷魁老先生是老乡,向我了解李老的一些事迹。他是新安三高地理教师,笔名笑波客,鲁迅文学院学员,中作协会员,洛阳文学院签约作家。目前,《侠光向阳生》已入选由中宣部文艺局指导、中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主办的“书写抗战精神”网络文学优秀作品联展。李老生前应该知道此事,也算是对李老的一种告慰吧!
转而,我又和李廷魁教育奖励基金会的工作人员裴杰律师联系,他转发给我的由万基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工会于9月9日发出的讣告,最终证实了一切——
国家能源部厅局级离休干部、新安县经济总顾问、新电集团名誉董事长李廷魁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9月8日逝世,享年101岁。
定于2025年9月14日上午10时在新安县殡仪馆大厅,向李廷魁同志遗体送别。
这就不难理解,李老手机上显示的9月9日的步数,应该是他离世后、讣告发出前这段时间,家属为了应对李老的来电、消息联系人,而将李老的手机带在身边的缘故。
但我相信:好人一生平安!李指挥长应该是无病无灾、寿终正寝!今天在告别仪式现场了解到的消息,印证了我的想法:李老逝世当天上午,一切活动正常,还进行了养老资格认证。中午13:43分,吃饭的时候,吃着吃着,头一歪,就再也没有醒来!
石吉刚老师是8月28日向我转发的有关《侠光向阳生》的上榜消息,同日,我也将多年前宣传李老造福桑梓的旧作《一位老共产党员的桑梓情》,在顶端号予以重发。只是不知,这些文章,在李老的最后时光,他老人家可曾看到。
李老生于1925年元月28日,农历乙丑牛年正月初五。在我看来,他101岁的人生岁月,就像一头埋头苦干、开拓创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老黄牛、拓荒牛、孺子牛,为国家、为家乡、为后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踏踏实实,脚踏实地、实实在在,干了三件大事:
1985年离休前,1945年7月,20岁时参加革命,在解放军太岳四纵队作战,多次立功受奖;后任抗日民主区政府副区长、区长等职,曾参与解放战争。1950年在河南省委党校学习后,被分配到电力部门工作,历任国家水电部中国超高压工程建设公司副总经理、葛洲坝至上海500KV超高压直流工程常务副总指挥长等职,为国家电力事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是一头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老黄牛!
离休后,他拒绝南方几家大公司的高薪返聘,回到老家新安县,参加新安电厂筹备和建设工作,被新安县人民政府聘为经济总顾问,主导电力产业链建设,助力家乡脱贫摘帽。1987年白手起家创建的新安电厂,10年后的1998年春天,已初具规模,组建新安电力集团公司,后又进一步发展成为万基控股集团,中国企业500强。这一干,就又是20年,李老为家乡新安电力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是一头实实在在、开拓创新的拓荒牛!
1997年,新安县委、县政府为表彰李指挥长对新安电力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为他颁发了“突出贡献特别奖”,先后颁给李老的奖金共计57万元。他和几位同仁商量,用这笔奖金作为基金,成立了李廷魁教育奖励基金会。28年来,基金会累计资助752名学子,发放奖金近440万元。2010年,为顺应国家政策调整,又出资40万元创办了新安首所民办高中——洛阳市博达学校!李老为振兴家乡教育事业,作出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又成了一名全心全意、奖掖后人的孺子牛!
别人工作三四十年,退下来之后,都是一心一意,安享晚年!但是李老,为党工作40年之后,离而不休,又为家乡新安、为新安的子孙后代工作了整整40年!
这三件大事,组成了李老伟大光辉一生的三部曲,清晰地呈现出他光明磊落、大公无私、视金钱如粪土、看名利同云烟、竭忠尽智、干事创业的逻辑思路:
自己报效祖国40年的工作经历,让他深刻意识到:知识改变命运,知识造就人才!
担任新安经济总顾问、帮助家乡发展电力事业,彻底改变家乡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又使他认识到:实业是立国之本,教育是强国之基;没有人才就没有创新,没有教育就没有未来!
发展新安经济,是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家乡父老乡亲的生存环境,让他们过上幸福生活,使所有的孩子都能上得起学,接受良好的教育。而李廷魁教育奖励基金会的成立,给出身贫寒、学习刻苦、成绩优异、金榜题名,却无力走进大学校门的贫困学子,解除了后顾之忧,照亮了未来之路!
我因身残家贫,初中毕业便结束了自己的学生时代,回乡务农,靠着自学改变了命运,成了一名人民教师。1998年进入高中任教后,惜才如命的李老得知此事,先后两次到校了解我的情况。当时我并不知情,事后才听校领导说的。
后来,抱着感恩之心,我给李老去过一封信,表达感谢、感激之情。基金会在编发资料时,来电征求我的意见。因我不是奖励资助对象,故请他们另行处理。
后来,无数次在开学典礼上见到李老的身影,却从来无缘面谈,更无机会当面致谢。
2014年冬,为庆祝建国65周年,我参加一个“讲好中国故事”的国庆征文,搜集素材,完成了《一位老共产党员的桑梓情》这篇文章。
5年后的2019年1月22日,我将这篇旧作在自己的公众号上予以推送。不久,李老不知通过什么渠道看到了这篇文章,要求身边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和我联系。不巧的是,那段时间,我的手机出了问题,正在换新。开通之后,看到无数个未接电话,接通后了解到,他们为了查找作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那时,学校在职教中心借地办学,离李指挥长住的地方很近,也很方便,我就登门拜访。于是,加了微信,成了好友。他告诉我,基金会每年两次活动:8月23日是颁奖,腊月二十六是年会。此后我有幸给他写过几次讲话稿,参加过几次颁奖和年会活动。三年疫情之间,出于李老的健康考虑,没再登门拜访过。随着年事日高,李老运动只限于小区散步,每日通常两三千步左右。
尤记得,李老每年都要给参加年会的所有人员发红包。捐献奖金作基金,参加年会发红包!什么样的精神境界,才能做到这一步啊?可你到李老家里去看看,所有家具陈设都是旧的。有一次去看他,发现他穿的那件白衬衫的袖口都脱线了。
他说:“能给大家发红包,我高兴!我希望能永远给大家发红包!”其实,在我看来,李老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觉得,能前去参加年会的人,都是在给他捧场!他是真心希望:李廷魁教育奖励基金会能越做越大,越做越好!
当然,有付出就得有回报。李老对获奖学子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甚至是严厉的。按照基金会的规定,获奖学子每年都要给基金会来信,或者在年会上向基金会汇报一年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但有一次,李老私下和我说起,这些年,能按要求及时来信的学生,越来越少了。
记得有一年年会,他要求与会的获奖学子,给他朗诵毛泽东的“二十七首词”。这是领袖词的精华部分,可与会学生哪里知道这些啊,更遑论朗诵、背诵了!眼看就要冷场,情急之下,我给大家背诵了《沁园春·雪》,算是救场,会议得以继续进行。
去年春节过后,李老庆祝百年华诞时,我又前去拜访了他。依然是精神矍铄,声如洪钟;依然是说一不二,说啥是啥。去酒店时,家人害怕天冷感冒,请他加衣,他说啥都不肯!这是我见李老的最后一面!总觉得来日方长、后会有期,哪里想到,那一别即成永诀!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由于年事日高,行动越来越受限。2023年之后的颁奖活动,都是在李老家里进行的。而在此之前,两项活动多在政府会堂和教体局会议室举行。他就是这样,凡事一定亲力亲为:每年获奖对象确定前的最后一个环节,必定是基金会工作人员在李老带领下分头行动,前往实地考察,确保每名获奖对象奖之应当,受之无愧!
李老在的时候,或许大家是真的感恩戴德于他老人家的无疆大爱、无私善举,每年都有爱心人士为基金会踊跃捐款。现在,李老离开了我们,基金会的元老们,有的也已离开。但我真诚的希望,李老一生报效祖国、造福桑梓、爱国爱家爱人民的无私情怀,能真正激励更多的人——尤其是学有所成、事业成功的获奖学子,能够不断的给基金会添砖加瓦、奉献爱心!
李廷魁教育奖励基金会的工作人员,一定要牢记基金会的宗旨,赓续李老脚踏实地、实实在在的工作作风,确确实实把好事办好,切切实实把资金用到每一位该用的学子身上,让李老博大无私的爱心,在每一位获奖学子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李老放心、安息!
因为,这是李老逝世后,唯一让他放心不下的事情!
李老啊,您就安心的休息吧!大姐他们,会照顾好他们亲爱的妈妈!今天前去为你送行的亲朋好友,都很平静,哀而不伤!因为大家知道,安享天年、寿终正寝的您,一口气工作了整整80年,一生实在是太累了,太需要好好休息休息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指挥长,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