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屋及乌”这个词,出自于汉·伏胜《尚书大传·大战》:“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大意是因为爱一处房子,也爱那房顶上的乌鸦。说明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事物)的关爱到了一种盲目热衷的程度。
相对的,“恨屋及乌”,我想在生活中则更加多见。
我们总习惯把一些过错的原因归咎于别人,认为当初如果不是某人的种种,这件事也不会发展到眼前这样,这样的心理暗示下,便会开始讨厌一个人,进而,便是“恨”了。
倘若“爱屋及乌”的“爱”是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淡,那么“恨屋及屋”的“恨”则有可能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更深,尤其是当这个人过得越发的不如意的时候。这样的感觉,便会越强烈,因为,很多人,会因为当时的一个失误而抱憾终身,认为当时如果把那件事情做好,便能抓住机会,便会有着全然不一样的结局,而归咎于自己的,却少的可怜,也实在是有据可寻,如此这般在情理之中,在所难免,现实的境况愈惨,对于别人的这份“恨”,便也越浓。人总归是这样的,对于别人大多是可以“狠下心”来,而对于自己,却是十分的宽恕。
所以,恨这个情感,是很特殊的,我们总能在武侠剧中看到,一个人,因为恨,而进行报复,甚至可以恨到人家的子孙辈上去,而爱呢?却实在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如果说一个人自始至终一直爱一个人,那便是需要大加推崇的。所以,更多见,更见怪不怪的,应该是前者。
并且,恨一个人,则被恨者所喜欢的事物或者其特征也同样难逃一“恨”,相传,朱元璋因为当过和尚,则特别忌讳这件事,后来,连光,亮,等等字眼,也因为“为尊者讳”,“讳”掉了。如若不然,不晓其中之事者,怕是有杀身之祸。进而臣民们的上表中不许有和“僧”音相近的字,否则就会龙颜大怒,杀意顿起。而且他这种忌讳扩大得让人摸不到边,一个人上表中有“取法象魏”,他念成“去发”,去发不是当和尚么?又是讽刺老子龙潜时当和尚那段经历,没说的,让人把这人推出去“咔嚓”一声砍掉。
现实生活中,我们当然不可能说是因为没有避讳,而招来不测风云,但,同样的心理,却是可以揣测的,因为看到类似于所厌恶的人的身影,会变得心情不好,会听到厌恶的人经常说的话,而想起不开心的往事,甚至因为闻见所厌恶的人身边经常可以闻到的味道,也会觉得不舒服。。。不得不说,我们的联想及想象能力,在某些方面真的是不受控制般的强大。。。而牵连到的东西,也是形形色色,小到一些具体的小玩意儿,或者臆想出的画面,大到他的家人和朋友,甚至姓氏等等。
所以,恨,不仅仅是会因为某些条件加深,而且其范围也较“爱”要广。
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恨,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而恨一个人,能到做到什么样的程度呢?这个不好回答,毕竟每个人的性格是不一样的,但你想想,你因为别人的过错,而花费的自己的时间、精力和这种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却都是自己的。真的是何必呢?如此一来二去的,自己不就是更亏了么?
都说现在这个社会,谁还不是个“小公举”或“小王子”咋的?但同时也说明,我们有着一颗玻璃心,稍微怎么一下,就觉得难以接受。由此引发的一些事,又让人觉得很荒诞。归根结底,还不是因为心胸狭隘,不愿看到别人比自己过的好,或者不愿别人提及自己不愿面对的往事么?
可人生在世,也就短短几十年,与其花那么多时间让自己过的伤心,还不如坦然接受自己,接受过去,接受别人的看法。我们所需要做的,是与昨天那个不完美的自己握手言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