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上学的时候,是个非常不喜欢看书的人,工作之后也很少看书,一直以来,自己都认为可能是看书是因为不够方便,不能随时带在身上的原因导致自己没有习惯看书。前几年亚马逊出来Kindle,自己心想,这下好了,终于有机会可以经常看书了,果断入手一台,拷贝了大量成长图书,后来发现,除了小说外,自己还是看不进去。
我就在想,这应该不是承载形式的问题,从去年开始,喜欢因为上了认知科学和心理学的书籍,对于很多事情展开追问和思考,不明白的事情发现越来越多,就促使自己看书频率也高了起来,这个过程中,自己各种方式都试过:
手机、kindle、纸质书籍
到头来却发现,真正让自己愿意持续使用的承载方式,居然是纸质书籍。
居然是这样,我记得自己刚买kindle的时候,自己还取笑那些捧着纸质书籍的人呢,用kindle才是高效率的读书,随时随地都可以读书。如今自己却也转道纸质书籍了。
我们从头算,来看看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
读书是通过信息输入的效率进而转化成自己生存的能力。核心是提升自己的能力,读书在这个结果中承担更多的是输入提升能力解决问题所需的方式方法。
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能够吸收其中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并转化成为自己的本领,这才是核心。
因此,信息输入的有效性,即可理解性就显得特别重要。电子书的好处在于体积小,随身携带方便。而纸质书籍体积大,携带不方便。
but
我们所谓的不读书,并不是没有时间读书,并不是不随时随地读书就不行。我们之所以不读书,是因为感觉读书没有成就感,或者说没有吸收到对自己成长有效的认知。而之所以没有吸收到,我个人认为就是因为:
没有要解决的问题,或者是太惯性,没有思考过通过读书来解决自己要解决的问题。
想想,自己原来一直是在惯性的读,而不是基于自己的需求读。为了输入而输入,而不是为了自己现在碰到的问题而输入。
所有的书,都是看完第一页,看第二页。。。。。一直顺着看下去。这是自己一直以来读书走弯路的原因。
这一年多自己之所以读书多了,是因为自己尝试把问题需求先定义出来,然后去寻找那些书籍在这方面有更好的方式方法,进而去购买阅读。
要知道每个领域对问题最深入的见解通常都来自这些领域专家的著作。
当自己阅读的时候,也并不是从第一页开始,而是直接找到解决自己问题的某一章节,直指目的的去摄取信息,获得自己需要的内容。这样的阅读才是高质量的阅读,因为一旦这个方法解答自己的问题后,接下来自己自然就会主动的付诸实践,并形成践行反馈和能力闭环,真正让自己通过读书获得了成就感反馈。
从这个角度出发:
纸质书籍显然更有优势,拿起来,随手一翻就可以找到哪些内容是可以解决自己当前的问题,并能够展开快速阅读,接下来才是逐步扩展的其他的章节中。
解决自己刚需的问题才是阅读的主驱动力,在这方面,纸质书籍很明显效率更高。
如今,自己出差,自己车里都会放一本纸质书,很多时候,随手一翻,就可以立刻发现原来自己挠头的问题答案就在眼下。如此想来,所谓的不轻便、伤眼这些口号都不是让自己阅读的阻碍点,对于生存能力的提升,解决自己刚需问题的动力才是,一个喜欢阅读的人,本质是是一个学会了认知进化的人,从知识中获得了成就感的人。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