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中国到刘邦建立大汉的约三十年间,可说是中国历史上最让人惊心动魄、热血澎湃时代:
大秦铁甲横扫天下如卷席,霸王项羽威猛无双史无匹,兵仙韩信信手挥军如写意,平民刘邦君临天下,谋士张良天下逍遥,小史萧何律制华夏……真正是金戈铁马,英雄辈出啊!
但我们在酣畅神思飞扬情怀时,不应该大秦王朝还留下的八大悬念。
塞上雄兵何处去?
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攻破齐国、官拜内史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南鄂尔多斯市一带),修了万里长城和九州直道的蒙恬,虽在公元前210年胡亥即位后吞药自杀。但其统领十余年、驻守九郡的大军何处去了?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保留了两支大秦军队,一支是赵拓攻岭南的五十万大军,一支就是蒙恬这支抗击匈奴的三十万大军。与游牧民族作战的这支军队虽史载不多,但从李牧的军队可想见其战力,而且是大秦军队的嫡系。但与项羽大战的是章邯率的骊山奴隶军,此后再无大战,根据秦制“夺将军在”,但这支军队却消失得无影无踪。
骊山军绝不是这支兵马,因为骊山与长城是同修的。鉴于从秦末战争到楚汉争霸间,各封王军、韩信北伐军都没有受到匈奴的任何威胁,也许这只军马还在守卫长城。但如是这样,其为何没投入平叛战?而且大汉建立也无其记载?
赵佗为何不北援?
作为秦一统天下后五十万大军的统帅,赵佗应该是比蒙恬更信任的人,单论带兵之众,在秦历史上也只有白起、王翦可比,而从秦始皇的用人看,还真没用错将军的先例。
那么,在秦末战争开始到朝初的几十年中,为何赵佗不率军回援?
即使赵佗有心拥兵自立,但项羽刘邦纵横在黄淮一线,赵佗几十万铁甲,要扫平长江之南的吴楚之地,也应该是易如反掌。何况其大军南下,灵渠早通,兵马回击,堪称康庄大道。
更奇怪的,是五十万秦军皆为关中子弟,怎会容忍故土兵荒、父老罹难呢?
骊山何为不受火?
秦暴政,起义兵。项家军与秦始皇是有家国之恨的,而且项羽收降修建骊山秦陵的章邯部队,虽坑杀了二十万秦兵,但始皇陵聚积之丰、民怨之众,项羽应该深知,且留得章邯等在,也是破秦陵的天然向导。
为什么项羽洗掠咸阳并纵火焚烧,却置骊山秦始皇陵于不顾?
项羽可是与秦始皇有三代家仇的!
而且战国以来,掘墓鞭尸并不受忌――项羽也诸杀秦军二十万及咸阳屠城,也不会害怕“因掘墓而激仇”的了。
谁平蜀楚吴之地?
项梁起兵于会稽(今苏州),陈胜起兵于大泽乡(今宿州),刘邦起兵于沛县,以彭城(今徐州)为中心,秦楚决战于巨鹿(今邢台),刘邦从南阳进军,恰好对长江之南无用兵。
秦很早就经营蜀中,也平定楚国――主要是今湖北、湖南、浙江及江西福建部分。
诸地何不闻兵声?
刘邦封于汉中,全力入三秦。刘邦顺秦淮向东、韩信走北路平魏赵燕齐,也未南顾,则蜀楚吴越广大之地何时何人何法平定?
百家士人今安在?
七雄竞霸,百家入秦,倾盖塞道,士子盈门,成为秦国能一统天下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吕相门下还有三千宾客。但可知的仅有徐福行骗东入海、儒生受祸身入坑,其余的仗剑侠士、饱学经者、奇才异能、万千宾客,归于何处?
从现有正野史传来看,扶楚之范增、扶汉之张良陈平韩信皆非秦地之人。义军扣关,堂堂秦地竟无一高才之人,也再无高论传世,汉初也仅有商山四皓留名。
当初如此盛大的人才阵势,竟无一人可于乱世存身、一家存学、一说得传?
项玉何不问玉璧?
李斯在上《谏逐客书》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随、和之宝”,即指“随侯之珠”与“和氏之璧”两件当时著名的宝物。
和氏璧可说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宝物,到秦朝更成帝皇象征。志在王霸的项羽、意和九州的范增,在鸿门宴刘邦献璧之时也不问及,岂不是一大怪事?
霸王何故忘九鼎?
自禹铸九鼎象九州,九鼎即成天下之主的象征。楚王有异志问鼎被伐,秦灭周取九鼎于前256年。
刘邦先入关中,子婴献降,虽封库退兵还灞上,但项羽入关,连最象征王权的九鼎也不问,岂不荒唐?
项羽如以“失鼎璧之罪”杀刘邦,刘邦怎能自圆其说?又何必多此一举搞鸿门之宴?
栈道缘何无驻兵?
李冰治蜀,川中富足,栈道输送,运转数百年,必有兵栈转接守护,如此天险,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就算秦末天下大乱,两川也割地自封,则项羽皆知有汉中,汉中就无立志之人?项羽又如何得知汉中是苦寒荒贫之地?刘邦何以带“三万疲兵”即能轻松入川?
秦始皇封的蜀中郡守,才干还不及张鲁之辈?
让曹操都不敢起心,刘邦为何能不战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