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
大弹坑—— 沙漠奇迹
密兹比拉蒙,俗称大弹坑,位于以色列内盖夫沙漠(Negev Desert)中一个红色峡谷地带。这里是东非大裂谷的延伸地带,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碰撞,加上风力和雨水的侵蚀,使这里露出了震撼的地层,看上去像巨大的陨石坑,实际是火山地陷。来到陡峭的山岭上,眼前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偏长形碗状凹槽。它长40公里,宽9公里,而且很规整,这是因为地层断裂产生隙缝后,地下水不断侵蚀,把地质最软的部份全掏空,那些颜色斑斓的岩石便是地壳作用后产生的断层,壮观之极。这样的地质结构称为“地陷”,这里也是世界四大地陷之一。
马萨达——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走进狭长的以色列国土,最能让人肃然起敬的是这座具有“马萨达精神”的一座岩石山顶---马萨达古城堡遗址。它是以色列王国两千年以来永垂不朽的国家与民族灵魂之所在! 犹太人自公元70年代失去祖国起,一直流浪在世界各地,虽历尽无数次地迁徙、磨难与杀戮,却依然能够顽强生存,生生不息近两千年。这种深刻的精神内涵与力量,只要你身处马萨达城堡遗址,总会被深深地震撼与感动。
死海——谁说不死
死海位于以色列, 巴勒斯坦、约旦交界,是世界上最低的湖泊,湖面海拔-430米。死海也是世界上最深的咸水湖,最深处380.29米,最深处湖床海拔-800.112米。
同行二十多人,亲自漂浮在死海里,尽情的享受时。我独自大口喝着矿泉水,享受着20分钟喝5瓶矿泉水,嗓子既涩又疼的心酸。 各种不舒服。不知啥原因,我喝了两口海水,死海是可以死人的——海水真不好喝!
【读】
在茫茫戈壁,没有任何资源,昼夜温差可达60度的荒原上,羚羊可以生存,人类还创造了不朽的文明,引领人类发展。每一个故事无不记载了犹太民族的苦难和奋斗不息的血泪史。
曾经在中国大学做教授,现在嫁到以色列的导游,沿途分享了自己孩子在以色列上学的几件事:
以色列学校的家长会不会面向家长集体开,而是约一个家庭的家长和孩子单独开,针对每一个孩子的特点提出个性化的点评和建议。
孩子参加学校的种植劳动课后,到家后对母亲说:“一个人优秀没有用,得一群人优秀才行。”由此感悟以色列教育对于孩子团队合作精神的高度重视。
以色列的学生高中毕业后都要去参军,她的儿子参军后,由于体力差,在集体拉练中落后,得到同伴的帮助。休假回家时对母亲说:“我如果有能力也要帮助别人”,可见一个孩子关心别人的责任心就这样培养起来。一个男孩送进部队,三年后还你一个男人。
学校教圣经课程:讲关于宗教“信仰”,亚伯拉罕欲将儿子以撒献祭给上帝的故事。老师问:如果你是那个孩子,你会怎么想?鼓励各抒己见,甚至连上帝都允许质疑。老师不做评判。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鼓励孩子思考、质疑,不给标准答案,是创新精神和创新力培养的关键。
以色列南部大片的戈壁,却能生长出丰富的农作物。干旱的沙漠不适宜植物生长,同时害虫也少。现代农业科技的滴灌技术,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营养和水分,加上充足的阳光,以色列成为欧洲的粮仓。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恶劣的环境也具有独特的优势,最关键的是找到突破口,精准施策。
高中开始,分学科分级考试:如数学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不同学力的学生选择不同级别的班级学习……高中毕业(服兵役前)至少有一门是五级,服完兵役再回来考大学。一群大男孩女孩,两到三年的部队实践锻炼后(男孩30个月,女孩24个月),成长为更有责任感和国家意识的青年。服兵役期间,周末正常回家休息。
——以“人”为本,遵循孩子差异,分层教学,因人设课,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发展。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意识不是靠说教,而是要在“经历”和“实践”中自然生长的,其他素养的培养亦然。
考取导游证,犹如读研究生,要经历两年系统培训。申报面试:不给题目,只给10分钟,自选主题分享(开放性),判断语言表达、思维能力等基本素养,确定是否同意入学。开设多语种的课程培训:地理,历史,生物,宗教,考古,建筑,艺术,急救等。每一科学完,要写报告+图片,进行学习情况评估。然后进行结业考试:笔试——选择题30分,一小时;三个实景案例题选二(70分,三小时),如模拟带团写导游策划案,四个主题解说词等)。口试——旅游部考,持证专家和导师做评委,自己先陈述,评委现场随机提问。历经如此考验后的持证导游,就成为了一门“小小外交官”,无所不通。
——术有精专。如果各种专业技术资格的取得都能如此“过硬”,有何愁那么多“滥竽充数”者?
【震撼】
震撼
震撼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震撼于人类的奋斗几千年文明不断
震撼于生命的强大几千年生生不息
震撼于死海不死的亲自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