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很多的思维导图课程,号称解决记性差、逻辑差、学习差,只要和思维相关的,只要你差,它都能解决,真的吗?如果你相信一个工具能解决你二三十年的困惑,那你就是大错特错了,它的宣传只不过是恰巧击中了你的痛点而已,即使你虔诚的学完课程,不加以大量的持续的刻意练习,很快你会再次回到原点。
学习和应用思维导图有一定的时间了,基本掌握这种结构化的思维模式,遇到临时的群分享,先写机构化的大纲;拿到一本新书翻开先看目录,通过目录了解分为几部分,了解大概的内容;教孩子写作文的时候,重复老师教给我的老三段形式,先搭骨架再添肉,这都是结构化解决问题的方式。
结构性思维有四大原则,结论先行,分类清晰,有一定的逻辑顺序,上下对应。金字塔结构是结构性思维的标准形式,整个图形像一个金字塔的形状,上尖下宽,下面级别是对上一个级别的详细说明和解释,上一层是对下一层的总结和概述。而思维导图能够把这些特点集合起来,并添加图标增加理解和记忆,同时它的结构与大脑神经元有更大的相似性。所以说,思维导图是大脑思考的外在表现形式,这种结构化的思维模式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着,可能你根本没有感觉到。
近来越来越感觉到这种结构化的思维方式的重要性,运用到孩子的学科中,可以和任何科目结合起来,寒假的思维导图与看图写话课程即将开课,潜移默化的交给孩子们这种思维方式。
低年级段的孩子,不需要刻意的去教什么是思维导图,以及好处是什么,甚至不需要告诉孩子们它的规则,弱化这些生疏的概念,重点问题是解决看图写话中的问题,在板书或者复述故事的时候用导图的形式展现,增加孩子们的好奇心,会很有吸引力。就像我们带孩子去超市购物,进超市的时候顺手就推一个购物车,边逛边把需要的东西放到购物车里,我们没教孩子什么是购物车,购物车有什么用,但是孩子看到我们这么做了,以后他也会推购物车购物,思维导图就像这个购物车一样,只是一个工具,上课的时候用就可以了啦,用的多了,孩子们自然会明白它的逻辑关系及发散结构,这种思维方式就潜移默化的植入到孩子大脑里了。
以前我执着于思维导图的定义规则,是因为对它的理解比较浅显,现在研究了这么久它的原理与原则,反而放下了这些,把它真正的视为一个工具去应用,作为一名思维导图的传播者和应用者,明白它背后的原理很重要,但是把它视为一个工具,用于解决日常问题是最重要的。并不是所有的问题用思维导图都会事半功倍,每个工具都有其优劣性,用在最合适的地方即可;
也许有人质疑它的花花绿绿,浪费时间,也有人喜欢它的视觉冲击,觉得有助于记忆。如果你没有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一件事情,对它的任何判断都受到了大脑既定思维的局限,如果你认为它有用就让它为你作用,如果你不喜欢它可以优化后为你所用,如果你找到了其他更合适你的工具,用起来就好了。就像有人喜欢用圆珠笔,有人喜欢用签字笔,有人喜欢用钢笔一样,最终的目的是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