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孩子,很神奇也很有意思的一点是,你可以从他的身上“观照”到自己。你可以看到你曾经受到的养育理念和养育方式,可以一点点窥见那些成长的印迹给自己带来的影响——有些,是你极力憎恨、极力回避的,却又不受你控制的体现在你养育下一代的方式上。
举个例子吧,给孩子打针这件事。基本上所有的孩子都害怕打针,这很正常。前段时间有个小视频,博得许多人开心一笑:有孩他妈、憨厚的大叔、带粗金链的“膀爷”,面对小小的针头,或放声嚎哭、或委屈细啜,反差萌很是喜感。所以你看,那么多大人都害怕打针呢,为什么要求孩子不怕?
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下,咱们中国的父母面对孩子害怕打针、躲避打针的种种反应和应对措施。
第一种,鼓励安慰式。面对孩子对打针的恐惧,不以为然地说:“别怕,有什么好怕的,就跟蚊子叮一样,一点都不疼”。
首先,这是对孩子的不诚实。这是哄,但更是骗。打针本就是有疼痛的,怎么能为了达到目的而故意欺骗孩子“不疼”呢?其次,没有及时回应孩子真实的情绪。当孩子哭的时候、害怕的时候,他需要的是他信任的人“看见”他的这些感受,理解他,而不是否定、打压他的真实感受。
试想,如果换成是你,因为工作的不顺心或者生活的苦恼而哭泣的时候,这时候来了一个人,他大咧咧地说:“别哭,有什么好哭的,这点小事,你哭什么?”
你会觉得得到安慰、鼓励了吗?不会。
你只会厌烦,巴不得他早点离开,不要打扰你。因为你现在需要的是一个人懂你,他理解你的情绪,接纳当时的你,告诉你:他知道你的痛苦和委屈,哭出来吧,他会陪着你。所以,当孩子对打针恐惧的时候,请看见、理解他的害怕。
第二种,物质激励式。知道为什么医院附近为什么卖玩具的生意那么好么?就是因为很多父母会“谈条件”:来,乖乖把针打了,打完了,我们去买玩具。
孩子喜欢玩具,这无可厚非。但是这样做,无形中给孩子一种心理暗示:我做一件事,不是因为它正确,不是因为我应该去做,而是,做这件事能给我带来好处。
长此以往,孩子做事没有目标性,只有当他认为有利可图时才去行动,激发不了孩子的内驱力,只能依靠脆弱的外部因素去影响他,试问,怎么可能成长出蓬勃的生命原动力?
第三种,挖苦嘲笑式。当孩子陷入对打针的恐惧时,不但不抚慰,还冷眼旁观、打击羞辱,“哎呦,这么大人了,打个针还哭,丢不丢人?”“男子汉大丈夫,连打针都怕,以后叫你小女生。”
家长们啊,长点心啊,孩子能真实不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不遮掩不隐藏,多么可贵的能力啊,应当好好保护而不是以打击的形式去扼杀啊。
第四种,对比教育式。搬出别人家的孩子来刺激自己家的孩子,常用句式,“你看人家小弟弟/妹妹,比你还小,打针都不怕”。
比较,什么都要比,连打针害怕这么个人的情绪都要用来对比,是非常悲哀的。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不比较,做他自己,是我们能给孩子的可贵礼物。
当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时,他是没有比较之心的,他在自己的世界自得其乐,和世界和谐地相处着。是无时无刻、无孔不入的“你看看别人家的小孩”,破坏了孩子纯净的内心,在比较中或打压了自己或助长了骄傲的气焰。
一比较,便落了下风;更可怕的是,一旦有了比较心,就在这条路上难以回头,很难听从自己的内心,而是以别人做标杆。可惜吗?可惜。
但是这条路,往往是养育者带着孩子走上的。
第五种,恐吓威胁式。这是最粗暴直接的,因为“见效”最快,被家长应用得挺多。脸冷下来吼一嗓子:“打不打针?不打针不要你了!”或者二话不说,先给孩子一巴掌,然后大人配合着把小孩摁住,让医生打完针了事。
看起来,只是不温柔是吧,但是细想一下,是很恐怖的。
首先,这是一种控制。即,你必须听我的,否则,我就抛弃你、放弃你。
其次,这是一种压制。即,你害不害怕我不管,你只能按我的要求去做。
再次,这是一种暗示。即,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并不是无条件爱我,他们对我的爱是有条件的,需要我听话、按他们的要求去做。
于是,他在成长中忽视了自己的内在需求,成长为没有活力的“听话懂事”的孩子,成为没有自我、没有个性的复制品。
此外,孩子还容易对父母产生不信任,因为潜意识告诉他,父母不会体谅他的情绪,甚至还会伤害到自己的情绪,所以,他将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慢慢地不与父母沟通。
那么,说了这么多,当孩子面对打针害怕的时候,我们到底要怎么做呢?
很简单啊,两个字:共情。
就是把自己想象为一个小小的孩子,试想自己在那个情况下是怎样的心理状态,然后,以这样的状态,去理解孩子。
要看到孩子的害怕,看到孩子真实的情绪和反应,告诉他:我知道你很害怕,打针确实让人害怕。这是回应,让孩子的情绪有着落。
要让他觉得害怕不可耻。
告诉他:没有关系,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我打针也很害怕,甚至现在我打针还有点害怕呢。这会让孩子觉得,哦,原来害怕很正常呀,我表达出我的害怕,不羞耻。进而学会在成长过程中,忠实于自己的内心感受,诚实地表达出来。
要告诉他害怕的原因。
孩子只是体会到了害怕的感觉,为什么害怕,不是太明白。所以需要家长向他解释:是人都会害怕,这是本能,而且每个人害怕的事物和害怕的程度都不一样。当我们遇到疼痛、遇到未知等等,都会害怕。让孩子在当下就能真实地体会到自己的感觉,非常有益于他的心灵成长。
最后,和他一起讨论,面对害怕我们要怎么做。
是讨论,而不是说教。这样尊重孩子,让他自己权衡利弊、做出选择,绝大多数孩子都会通情达理地表示,虽然害怕,但是愿意打针。
一旦孩子自己做出的决定,他执行起来,比强压的效果要好得多。而且,很多孩子咬牙坚持打针之后,他会更加坦然:咦?确实不是那么可怕嘛,打针也不是那么疼哎。
反而不会再害怕。这种成长,强制不来,必须孩子亲自体验那种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