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电视剧,看不懂剧情,总爱凑到大人身边问一句,谁是好人谁是坏人?长大了,觉得自己是大侦探附体,恨不得看了几集就暗下判断“你看吧,最后这个人肯定出事儿”。在刚接触一个人一件事的时候,我们就爱给TA打上标签,定了性。人都有记忆,凡是TA违背了自己的记忆,我们就自动把TA归入“危险区”,再也不愿涉足一步。
我们急于,刚看了一眼,就做判断。
有一次上班途中,急着过马路遇到了红灯,拿着煎饼果子的我前脚刚想随着大部队一起冲出去。却看见旁边一个满身纹身,头发也特扎眼的青年。说实话,就像学生时代遗落在角落里,老师眼中的坏孩子。但他就一直站在那里,静静等着绿灯亮了才过马路。然而我本以为,他会是带头闯红灯的人。
而我也见过餐厅里西装革履,油光锃亮的男人因为上菜慢了,死活要为难一个服务生,训斥声大得整个餐厅里的人都望向他。他却一幅好厉害的样子。而那个杀马特青年平日里可能是不学无术的小混混,而那个难伺候的男人平日里可能是个一板一眼的白领。
你更欣赏谁多一些,而哪一面才是他们真正的自己……而我想,当人们多变且情绪复杂的时候,才是有趣的,因为你没法决定是在工作时还是饭店里第一次遇见那个白领。
我曾经跟我最好的朋友回想,第一次见到对方的场景。我当时想:“为什么她那么无聊,一句话也不说,而且一点也不热情,好像谁欠她钱一样。”她当时想:“就她有嘴,一天叭叭的,可烦死了。”......
可是后来我们成为了最好的朋友,无非是我们硬着头皮多给了自己一次认识对方的机会。我发现她虽然性格内向,但是一个好的倾听者,在自己喜欢的事情面前也会全力以赴。她发现我生性乐观,总能给她的生活添点乐子。
前一阵刚大结局的外科风云,这部剧里我看到了很多矛盾结合体,也开始学会不马上给一个角色定结局。我们身边有陆晨曦,嘴上不饶人,恨不得一句话噎死别人,但是内心柔软脆弱。前一秒骂病患是小三,后一秒就医生正义感爆棚,替小三挨了鸡蛋。我们身边有傅博文、修敏齐,是业内受人尊敬的对象,却弯不下学者的腰承认过去的污点,实在熬不过内心的拷问,兜兜转转最后终会醒悟。我们身边有楚珺,不是聪明孩子,觉得已经够努力了可是还是不完美,还是不如意,总差了那么一点儿。熬不下去想放弃了,发现还是放弃不了心中的那份坚持。看完这部剧,我发现根本没有办法说谁是“好人”,谁是“坏人”,每个人都有可喜,可悲,可敬,可怜之处。
不仅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人,兴许我们就是这样的人吧,可我们也不想自己的错误被抓个正着就被揪着一辈子。所以周围的生活和人,不能仅靠几个标签就描绘完整的,不要求你去接受TA的一切,但可不可以先别急着下结论。
你急着给TA贴标签,就是在做毫无理由的预设。这就好像给对方下了“死刑”,TA永远也进入不了你的生命中,你也剥夺了自己跟TA交往的权利。
当我们在谈论包容性时我们在谈什么?我觉得,是在谈对人的认知,是那种“不轻易误会别人”,和“多给别人一次走进你”的认知。
你说你喜欢北京,临街是钢筋混凝土砌成的高楼,奔走着不甘于平凡的白领,可拐个弯就是胡同,有简易的煎饼摊,有拿着碗筷互道家常的街坊邻居。所以你说你喜欢北京,到底是喜欢街头肆意穿梭的车流,工体夜晚尽情扭动的身体,还是溜达在胡同里提着鸟笼的老大爷,沿街集市叫卖的凉果炸糕甜耳朵。你说你只喜欢逛琳琅满目的商场和纸醉金迷的夜生活,但只有安静下来听胡同的吆喝声,才会真正爱上这座有故事的北京城。
是的,周围也许是复杂多变的,可是我们自己得学着包容,包容有悖于以往认知的人和事物,尝试迈进你也不熟悉的领域。
不要求你马上接受,可是万一TA能给你带来新的体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