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AR增强现实的表现形式无非就是两种,一是把虚拟物体合并到真实世界中来,二是把真实人物放置到虚拟空间中去。后者最耳熟能详的应用场合就是绿幕做电影特技或者电视台的虚拟演播室,实时扣绿的方法也不算复杂所以现在慢慢的也能见到一些互动扣背景照相类的应用。不过前提总是要一个绿幕或者蓝幕做背景,打柔光灯做均匀照明,并且不要穿恰好同色的衣服——因此拿来做面向互联网的toC应用几乎不可能。
前一种方案就很常见于各种应用场合了。早几年大商场经常会做个活动就是你站在大屏幕前看到一个虚拟妹子或者外星人或者大蜥蜴贴着你,这些年智能手机普及了所以基于App的做法也多了起来,比如相机对准展览品标签然后上面出现个小人在跳舞,或者对准杂志图案然后自动播放一段广告影片和进入某个购物网站之类。小熊尼奥的卡片也是最近比较活跃的应用之一,不过个人认为,它的活跃更多地是因为幼儿教育这个领域的实际刚需和创意空缺,而非技术本身如何如何。(说实话在手机屏幕上看虚实结合本来就是一种很没有沉浸感的体验)
上面说的都是废话。嗯,问题就在于,废话说完了,AR这个领域目前眼见着能做的应用也就差不多总结完了。也许是本人孤陋寡闻,但是至少我所知市面上大部分的想法和本质做法都是类似的。换句话说,如果AR从业者们打算来一波轰轰烈烈的互联网创业大潮的话,那么千篇一律的产品体验很快就会让潮水退去。因为到目前为止,更大的市场还不存在。现在动辄一大群做虚拟头盔眼镜手环类产品的人,无非也是站在平台和工具供应者的立场上弄潮而已,没有明确的市场需求,也没有杀手级的应用存在,最终只会留下不明就里的死尸遍野。
不过方向总还是有的。传统AR展现的内容在本质上都是平面图层的叠加,相当于在你的拍照底片上叠了一层虚构的场景,观众再怎么激动雀跃也总是身处虚拟前景之后的。而红外或者TOF或者更新的HoloLens则让深度测试和空间定位的方法成为可能,因此我们有可能预设虚拟物体在真实场景中的摆放位置,以及它在镜头前与真实人物和布景的遮挡关系——这对于“全息”这个被刷了千百次却没有一次靠谱的概念而言是有推动作用的——因为这意味着两种内容之间可以有复杂的空间关系而非简单的2D遮盖。换句话说,用户体验和交互手段的不断提升,也是这个领域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的主要原因。而创业者的机遇恐怕就隐藏在其中,虽然还不可及,但也许并不遥远。
作者:Rui Wang
来源: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