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规则#
最近跟进了一个传统实业公司,属于总部搬迁,面积是13000平方米,6个楼面,自购的普陀区写字楼。听说公司正在装修招标中,就让朋友推荐了客户某一高层帮忙对接下。经过努力沟通,终于进入了竞标的资格。
12月26日,对接成功,了解了需求后觉得时间来不及就和客户说放弃参与。但客户再三要求我们参与,当时感觉受宠若惊啊,很少遇到客户强烈要求供应商参与的。
12月27日,拜访了客户的采购部和行政部,介绍了自己的背景和以往案列,参观了客户目前的办公室。同时交流了一些设计方面的要求,时间节点,预算等信息。这天是周五,回去之后赶紧根据客户的背景和要求做设计方案,预计2周结束,同时客户表示为公平起见只要求设计两个楼面和概念图即可。
1月2日,从朋友那里得到消息1月4日就是周六董事长要看设计,要进行评标。对于我们来说太难了,这么大面积的设计是需要花费时间的。加班加点,通宵模式。
1月4日,早晨,从第一个讲标改为第二个讲标。我们一切准备妥当,精神饱满,同时带了材料小样,把标书装订成册。
由于我们太专业,同时参与了很多的项目竞标。一番讲解之后,薛董事长当场表示,这家很专业,同时把更具体的要求和细节说了下,让我们当天下午再和他们的团队沟通细节,再出一稿给他审核下(董事长描绘了公司转型的方向,往智能生活服务商转变,点赞)。其实我们非常专业,在各个环节都是高出同行一筹,即使这个单子的价格很低,为了和这个上市公司有更多合作我们异常努力。
下午对方的梅总交流了一些细节之后,提到设计和施工分开招标,同时必须对于我们的报价要给予兜底操作。这样的要求在以往基本没有遇到过,等于是要求我们做最坏的兜底,类似备胎的角色。当时感觉不太舒服,后面的事情印证了自己的担忧。
1月6日,客户和我们的商务,设计团队持续沟通,周一去了项目现场考察以及布置的要求。
1月9日,群里发了第一中标候选人通知书,同时要求1月22日完成初稿,2月1日完成整体的施工图纸,最后把价格压到最低的水平。(回头思考下,猜测对方是希望用这样的方式让我们退出吧)我们居然答应了价格,就工期方面表示再沟通下。
1月10日,周五没有反馈
1月11日,和客户的采购负责人寻求进展说提交董事长审批,审批后给予结果
1月13日,我们再三追问说因为我们无法保证1月22和2月1日的时间节点,所以已经选择了第二中标候选供应商。
我成不了单没关系,我们的设计师付出了那么多的努力,我好内疚。
今天了解到要施工招标了,其他同行告诉我们的,我现在纠结要不要再去参与竞标。
其实最想见的是薛董事长,他真的知道自己的员工是这样操作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