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课上,老师病了没有来上课,来的是代课老师,学生很高兴,因为代课老师是不上课的,他只要管住学生不吵闹就行了,学生玩什么都行。学生开始很安静,渐渐地声浪就起来了。这时代课老师敲敲桌子:“你们再这样吵,我就讲课啦。”这样一来,学生被镇住了,班里立刻安静下来。
原来学生是多么不愿上课啊!这是现在教育的真实写照。教育本应是最大限度的发挥孩子的天性、潜能、学习和思维等本能的作用。而我们有时却在以正当的名义亲手毁坏了孩子们的天性。教育需要生命的活动。
如何做好生本教育呢?《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作者郭思乐在书中给了我们震撼的诠释,现在我们分为三部分来简单介绍本书的精华:
一、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学生生命的提高,它以生命自身为最根本的动力,依托生命去实现其理想,在生命的发展中体现其价值。学会尊重、依靠生命体去进行教育,就会得风得雨,就会使古老的教育得以变革,产生强大的“生命力”。
我们都有经验,在学习母语时,可差1~1.5岁,大家知道的事实,在孩子开始学说话时,都可以从容不迫的等,不去和别的孩子比较。入学后的学习就不让孩子和其他人有丝毫的相差。
教育以越来越强大的手段来“帮助”即控制孩子,蔑视和抑制了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像蒸馒头,“开盖主义”,不断的开盖窥视(考试),馒头反而蒸不熟了。
教师应该于让他们纵横驰骋,不在意快点儿还是慢点儿。给他们以调解的时间,就会使所有正常的孩子都获得良好的发展。
儿童在学习中自我主宰的状态,是他们保持实时自我评价的状态,他们随时在属于自己的学习中体察到自己的成长,从而感受到潜能向价值的转变,于是产生了自我激励,直到“高峰体验”。
学生自己学时,就把事情大大简化了。只要把目光聚集在这里,我们就会有许多方法和措施去成功地加以解决,如事先做好组织工作,调节难度,发挥小组作用,培训学生,家长和小组长等。
教育是“谁之事,谁来做”,本体是学生,找到本体,就找到了“不二法门”。在教育中,我们要敢于全面依靠学生,回归本体。
二、教学观
拥有正确的教学观,教要转化为学,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作用。
生本教育可以把教学分为两步骤:
1.前置学习
前置学习之前对学生进行一番组织布置。除了教师告诉他们面临的问题之外,还可以由小组交流一下自己先学的初步想法。整个学习小组对提高组员的学习质量有一定的责任,所以这样的交流时间短,意义大,是不容忽视的环节。
设计的教学模式应当使学生感受大气,不要45分钟里见分晓,教师要真让学生感受就必须为他们设想,使学生自己能思考,课堂很难有充分自由的个体活动的空间。这样教师的教学安排,就要有一个他们自己可以读,可以查找书籍,资料甚至上网的时间和空间。这时,教师还没有讲授。他们可以完全一靠自己去学,去思,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在这样的基础上,他们回到课堂就已经颇有想法了。这就是他们学习的新起点,比过去的教学要高的新起点。
2.形成小组活动机制,有利于组织讨论
在教师的指导下,依照教师提供的框架,学生可以自己调节自己的学习进度,可以依据自己的喜爱调节学习顺序,可以选自己熟悉的问题,可进行合适的活动。既有学生发展的框架设计,又始终依靠学生去实现他们的自身发展。
如,在课堂上,孩子们对老生常谈的单词游戏失去了胃口,提不起兴趣,教师可以顺势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游戏,但要规定范围,如必须为学习单词而服务,参与人数要多,三天之内上报等。三天之中,孩子们的创意陆续地交了上来,这样既符合孩子的爱好,又使老师省了很多事儿,最重要的是用他们出的游戏来学习确实很有效。
课堂和教材既具有开放性又有生成性。
有时课堂的教材,只是引子,话题,留有空间,学生可以由此生成新的内容,一篇变多篇,使课堂内容是丰富生动。
在练习英语课堂小短剧“丑小鸭”时,孩子们踊跃思考,把课文改编成“毛毛虫变蝴蝶”,“蝌蚪变青蛙”,“小狗变大狗”,“黑猩猩变人”,“鸡蛋变小鸡”等。这样就使课堂具有了长盛不衰的生命力。
教师不仅仅是进行固定的设计,而是进行活性的设计,这才能真正同人的灵魂提升吻合。这样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也就真正是以人为服务对象的,就可以走向真实和完美了。
三、儿童观、教师观
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只要学习同儿童的情感相联系,其意义为儿童所体验,他们就会以10倍的热情去对待它。儿童的人格塑造、思维发展、知识形成,几乎都在这种生命呼唤的学习过程中同时发生的。
《语言本能》作者平克说:“据保守的估计,英文中对于名词短语,大约允许八种不同的主要语形式,所以在句子中名词短语可以放置的地方就有八个,在名词后面添加词尾变化的方式有三种。等到一个小孩读到高中,他大约已有两万个词在脑海中了。假如他必须去学习每一种组合方式的话,他大约得去学1.4亿个不同句子才行。即使他每天学一个句子,一天学十个小时,也得一百年才能学得完。但假如这个小孩儿潜意识里把所有的名词都看作N,把所有的名词短语都当作NP的话,他只要听到25个不同的名词短语,把名词一个一个地学会,这1.4亿万种的组合就自动地为他所有,随便他应用啦!只要这个小孩儿学一点短语形态,他自动就有这种能力制造出无数的句子出来,这是令人惊异的一个特性。”
在教学内容上,我们不教本能就会的东西;
在教学过程上,我们依靠本能;
在教学绩效上,我们使用本能的功能;
教学思路上我们依靠学而非教。
教师应是一个“牧者”,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应是为了学生的自主有效的活动。我们对学生一点一点地教,要他们步步亦趋,胶教不厌细,日清月结,把学生看成需要拉动的逆水之舟,而我们则成了“纤夫”。过去江边的纤夫拉的是自身没有动力的船。而我们今天牵动的却是一艘自身有动力的“船”。这艘船完全可以自己开动,扬波而去。更严重的是,长年依赖“纤夫”拉动,这“船”的动力机械因为得不到使用而日渐锈蚀。这是教育的悲哀。事实上,教师不是“纤夫”,而是“牧者”。真正的牧羊人完全置身羊群之外,也置身于水草之外有所不同。
总结,知道教学的本质是学,教要转化为学;拥有正确的教学观,有效的前置作业和拓展的课堂,使儿童学习的本能充分发挥;良好的儿童观、教师观,保证了知识过程的情感与认知的同一性。
快乐轻松地做老师,让学生的状态发挥淋漓尽致,让生命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