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换人生的《姚策事件》在网络上不断发酵,热度不减。随着新调查证据的不断补充,“狸猫换太子”是否真的发生,只能留给司法机构了。
本文关心的是事件背后折射出了哪些“人性”?它们又与文化传统和社会结构有怎样的关系?
1)生物学妈妈
事件起因于许敏妈妈为割肝救子,不可思议的事发生了,她配型失败,血型和DNA都对不上,被摘去了“生物学妈妈”的头衔。对她来讲,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荒诞。
除了“割肝救子”,许敏一家对儿子姚策的宠爱算得上是典型的“中国妈妈”了。
从小到大都经常生病的孩子,两岁多查出乙肝。在父母的精心照料下,姚策的大三阳变成了小三阳。溺爱中长大的姚策,毕业后创业搁浅,背上了债务,还搁进去不少父母和岳父母的钱。
事发后,许敏居然借助国家的基因库在河南驻马店找到了亲生儿子。肝癌中的姚策在网上发现自己的事情,也直接感受到了父母的“冷暖”变化。
许敏感觉自己是最大的受害者。“养育”失去血缘基础后的变化,人们一望而知。农耕文明的传统中,血脉的地位和自身生命的地位在母亲眼里不相上下。而一个血脉上不相干的养子落入生命的最后挣扎,也难换回28年养育的悲悯。
我们不该要求许妈妈什么,她已经很尽心了。可这就是人性,越是底层的就越基础(《物演通论》)。
2)心中的称
28年的养育在DNA面前,不堪一击。不知道之前那份“割肝救子”的感动,在语义上是否有了另类解读。养母和生物学母亲不断冲击人们的“观念天平”。姚策也因此次事件,找到了亲生母亲,可癌细胞正在和他做最后的冲刺。
人在死神面前是脆弱的。但即便此时,人性深处还依旧是有“立场半径”的。面对网上不断增加的“狸猫换太子”的证据,姚策不由自主地站队了。
他没有太多愧疚,也不愿相信“生物学母亲”被调查的恶劣行为。养母给自己(错当亲儿给)的房子也没在生前归还。他就要走了,亲妈、养母…,人间冷暖在网络的“酶促反应”下,他经历了筹款、退款(无发票),同情、贬损…
人要活明白不易,在“焦点下”活明白更难。
他想替亲妈辩护,28养育的恩情,他觉得不少事情有些夸大,至少不应暴露给媒体。
我们回到错换人生的社会学视角,他被错换(即便不能确证是“偷换”)的结果是来到了一个条件更好的家庭,大三阳被治好,上了大学,娶妻生子。
而被换的那个孩子成长轨迹被无故调低,经济方面也大概率受到养母(如果是主动策划)刻意限制。
人在谢幕前都无法挣脱血缘束博,甚至把自己可以解决的房产问题留给了法院。在内心,公平道义也没能战胜血缘,制度、法律之必要,出于人性也止于人性。
上帝是公平的,经受巨大打击的许敏一家团圆了。真是人算不如天算,我们坐等法官的判决,相信法网恢恢,作恶者必将承受处罚。别轻易挑战人性,社会的文明化需要时间的百年冲刷。
最后,要回答“人性是什么”,那就是马斯洛需求。从求存、求续的原始挣扎,到温饱无忧后的精神追求。
文化修养是超越“基础人性”的必要阶梯,在踏上它之前,别挑战人性。就是踏上它之后,也不要“轻举妄动”。
注:插图来自网络
下列链接是作者作品的分类目录:
以上是空明岛公众号分类入口,也可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