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30岁往回看,我内心最大的障碍可以被总结为:接受自己只是个普通人。
对于从小到大的自我认知都是长相不普通、头脑也不普通的年轻女生来说,”做个普通人“绝不会是人生选项。22-25岁的自己,把工作中的顺风顺水归功于自己超凡的做事能力和人格魅力,觉得按照最初3年的晋升速度,我离成为通常意义上的“女强人”不远了。但这世界上的人,真是太多了。一路上不断地遇到新的人,看到他们所置身的新兴行业、他们所习惯的更光鲜、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自然而然地,我的所谓光环就在更大的天空中失了色,永远有同辈人身处发展更快的平台,拿着更高的工资,过着更令人羡慕的生活。说实在的,我从来不爱奢侈品,也不需要太多的钱就能快乐,可我就是觉得自己赚得太少,因为赚得多才能说明,我并不普通。
25岁那年我爱上了一个大我很多的男人,对方离过婚,对待感情忽冷忽热。闺蜜都劝我不要自投罗网,可我又怎么会听,早不是情场新手了,受伤的那个从来都不是我。自以为是的我,以一种故作轻松的姿态,毫无知觉地踏入火坑。现在回想当初得知被他欺骗的时候,我发现,不仅爱可以令人盲目,恨也可以。如果我只是单纯地恨他,我大可以删掉一切以最大的冷漠相待,或是大哭一场摔烂所有回忆,然后就此翻篇潇洒走开。但我没有,不知从何而来的韧性让我在分手后又纠缠了数年,直到最初的报复心切变成了藕断丝连,彼此折磨。我把自己的时间眼泪睡眠都搭进去,用力把一切合理化。他必须是爱我的,是某些所谓不可抗力让他选择了欺骗......我不能输啊,我没有输过。我可不是什么普普通通、会上渣男当的姑娘。
27岁,我转行去了互联网大厂,降职降薪,带着初心想要在职业生涯第二份工作一展拳脚。去了才知道,我天真了。曾以为大平台代表非凡,而事实正好相反。规模越大的系统,越需要标准化的流程,而随着这样的机器运转的个人,也会成为不需要个体差异的零件。看着伙伴们为了成为更高级的零件努力刷着存在感,我只有笑笑。我被安插在这样的系统里,日复一日悄无声息地忍受着身体里的排异反应。直到两年多以后的有一天我终于忍不了了。辞职那天,我跟老板说:我想知道脱离了大平台的自己能创造什么价值。29岁的自己,还是无法接受自己做个普通的工具人啊。
30岁后的第三个月,我离开了我做了11个月的第三份工作。与29岁那次不同,这次我真的拒绝继续上班了。对的,30岁的我被叫醒了,八年的职场经历没有磨平我的棱角,反而我更看清楚了我的棱角。我并不是单纯厌恶我的第三个老板而已,我是排斥职场的。我是幸运的。我不再浑浑噩噩地跟着世界的标准,在追求达标的过程中扭曲自己的面目。我知道自己的标准,我有完全的自由过我想过的人生而非我“应该”追求的人生。我的时间和我的爱,这两样我最珍贵的资源,我决定完全按自己的本心去分配。作为代价,我需要放弃对事业、财富始终保持线性增长的妄念,放弃所谓的上进心,放弃作为群体一员的安全感,放弃拥有一些非必需品的欲望.....但还是有放不下的,还是渴望用这一生做成一些有影响力的事情,还是想留下一些作品,还是想要大声呼喊,让大地不要忘记我存在过。不论如何,还是不甘普通。
《魔鬼代言人》里,魔鬼撒旦的化身说:Vanity,definitely my favorite sin(虚荣,我最喜欢的原罪)基努里维斯扮演的主角不惜一切代价逃脱了魔鬼用虚荣设下的陷阱,却一不小心在下一次选择的路口又一次踏入虚荣的另一种试探。追名逐利会让人迷失,但或许更方便简单,毕竟纯粹的超脱潇洒,有几人能做到?来过人间却无人知晓,谁会不觉得可惜可怜?忍不住审视自己,忍不住想看起来比同类好,人类始终很难以战胜人类的目光。
也许,当人不再在意自己是否普通的时候,才能获得自由。忘我的那一刻,人生才真正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