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长一段时间,或者现在,人们依旧没有放弃对信仰一词的广泛讨论,但是感觉得出的结果大多都是说中国人缺乏信仰!
记得当时白岩松的一篇“走的太远,忘了什么时候出发”在微信上被人们无数次果断分享。文中白岩松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所能依赖的精神家园做了深深的思考,个人也觉得是篇深度好文。
今天我也想简单的说说信仰,上网查了信仰的定义,指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对某人、某物的信奉和尊敬,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原来信仰也可以是针对一种主张,那我觉得人们嘴里的动辄就说中国人没有信仰这句话是错的。
中国人有信仰,这个信仰就是”尽量好好的活着‘’,这是一种主张,并被奉为了行为准则。所以我们才会产生各种各样被认为是好的,坏的,符合主流思想的或者小众的举止言行。
也许在社会发展的一段时期内,人们可以为这些行为贴上各种标签,但必然不会长久,更不能因此被认为无信仰。因为好好活着的标准是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的,现在看起来不好的行为,说不定恰恰主导了未来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从而成为未来的行为准则。
举个简单例子,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为了好好活着可能会投机倒把,记得旧的刑法制度上还有投机倒把罪,可是现在看来呢,投机倒把不就是商业化的一种行为吗?
如果不从物质角度讲(因为我们现在的大多数人其实基本是摆脱了物质匮乏的困扰的,当然不排除还有小部分人依旧在温饱线上挣扎,那为了好好活着,他们的行为可能更极端,但是有什么错呢?蝼蚁尚且偷生,何况是人,怎么能就此说缺乏信仰呢?)。
从精神层面上讲,我们希望能在一个相对不受政权太多控制,不受意识形态太多干扰,可反抗,可怀疑,不用总是忍辱负重的社会形态下好好活着,所以人们表现出了敢说,敢想,敢挣扎的状态,又有什么不对呢?人类的文明不就是在这样一代人与一代人的不同言行推动下逐渐演进的么?
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不同,那也是我们生活的这个信息极速传播的时代能将太多前人也会有,却不易被他人察觉的言行给传播放大了而已。
我们的智人祖先为了活下去及其残忍和野蛮的杀死其他人种,我们的先辈为了好好活着留下了数不胜数的甚至至今仍为公众所诟病的举动供我们品评,何以就说古人有信仰,我们无信仰?
如果说现代人们的思想行为有什么偏激、功利或者违背天道伦常之处的话,那也请放在国家的制度和权力层面去思考解释。
如何让制度更科学,更合理,更人性,能接地气,让权力可流动、可约束、可监督、不肆意妄为。让低层次的人也有广阔生存空间,让高层次人不至于无聊到不知所为,而不是将人逼迫成像狗一样真的只能为了好好活着而不得不放弃诗和远方,然后还莫须有的被冠之以无信仰!
社会是人的社会,是人就有食色欲求,就有贪婪虚荣和惧怕死亡的天性,这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又想起前日看的电影《驴得水》,可以说影片将人性彻底击溃了,里边的人都是庸常大众的典型,面对生存都不同程度的展现出了人性中恶的极端面,他们愚蠢、短视、谄媚、甚至为了自己的本能选择毫无底线可言。
唯一的一位能让人看到信仰之光的角色却是一位涉世不深的小丫头,可就连她在面对强权时也不得不听从他人摆布。但事实就是这么残忍,我们的社会就是由包括你我在内的这些平凡人总成的,那么企图用信仰这个纯意识形态的东西去规制人们为了活着做出的利益选择,是不是有点太过矫情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