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场”里分安于现状的“猪”和努力改变现状的“猪”
高三的时候曾经无意中看到这样一则笑话,说的是美国大学生和中国大学生开学后的状态,美国学生常说的几句话是“我X!怎么这么多PAPER!让不让人睡觉?”“才开学几天啊,要读多少本书啊?”“还要写六页的PAPER,不能睡......”“好困啊!可是还要看二十多页的书......”
中国学生也在抱怨,只是内容大相径庭,“大学上一天课就放两天假,好无聊啊。”“正式上课岂不得国庆之后?”“大学就是吃,喝,臭美。真没劲。”“军训好无聊啊,生活真空虚。”
当时的我就是一瞥而过,想当然的以为大学肯定不是这样,要是这样,大学岂不是传说中的“养猪场”啦?
然而,一切出乎所料,在大学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才发觉大学确确实实是一个“养猪场”,只不过,“养猪场”里分安于现状的“猪”和努力改变现状的“猪”罢了!
大学就是一个炼金场
读完覃彪喜所著的《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仿佛得到了救赎,这绝对不是夸张化,对于是家里唯一的大学生的我,我无从得知大学的生活究竟要怎么过才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对于缺点多多的我来说,大学就是一个炼金场,能把我这颗表面凹凸不堪的石头抛光,消磨,最终呈现在社会面前的我是一个合格的我。
这本书为我指引了方向,曾经茫然的自己也找到了拼搏的动力,我也希望,把这股动力传递给更多的人。
无论你是多么好吃的红烧牛肉味的饼干,你也无法满足顾客想吃番茄味的心愿
大学汇聚知识,能力,人际的资源爆发的地方,如果把大学比喻成大型商城,那我们就是顾客,进入大学就是为了购选我们所需要的商品,然而要购选什么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如果我们毫无准备地进入了商品琳琅满目的商场,到处闲逛,走马观花,到最后只能是耗费精力和时间,一无所获。
因此,进入大学,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我们以后生活的方向,工作的方向,努力的方向,只有确定好这些,我们才能有意识的去培养生活,工作所要求我们所需要的能力和知识。
就比如如果一个学生的意向是担任某个企业的策划者,那么他就相应的具备较高的写作能力,创新意识,团队精神以及与其从事职业背景有关的知识。
有了具体的方向,操作起来就有了较高的方向性。此时我们就转变成了商店里的商品,面对众多的顾客,我们只有完备我们的功能,适从顾客的口味,才能一举夺得顾客的眼球,否则无论你是多么好吃的红烧牛肉味的饼干,你也无法满足顾客想吃番茄味的心愿。
社会再不是一个供你考试专研的考场
方向确定了,但是能力的建立与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首先我们要对能力与学习的重要性加以认识。
在大学,我们再也不能沿袭读高中的方式来读大学,成绩在大学固然占了很大比重,但是能力也同样不可小觑。在高中,你埋头苦干,两耳不闻窗外事,至少有高考高考录取通知书给你做保证;在大学,如果你以一个高成绩而低能力的形象去闯荡社会,也许你会铩羽而归。
道理很简单,社会再不是一个供你考试专研的考场,用人单位聘请某个职业的人才,并不是让你继续考好这个专业,而是想让你从事某个具体的事项,而专业学习的好坏与能否胜任这份工作未必成正比。
这样说,并不是否定学习的重要性,大学生初踏社会,大部分并不具有较丰富的社会经验,而衡量能力的模糊标准就是成绩。因此成绩与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并不能为了成绩就抛弃能力的锻炼,否则我们的大学只能演变成高四高五的替身;也不能为了能力而忽视学习,否则我们只能沦为社会运行的工具,而无法以自身的各方面的知识宏观上控制社会的运行。
大学就是图书馆,图书馆就是大学
大学就是图书馆,在大学博览群书,接触各类知识,是这本书提醒我以及给予我的目标之一。
林语堂先生面对几百万册图书的卫德诺图书馆曾说“这个世界,卫德诺图书馆就是哈佛,哈佛也就是卫德诺图书馆”。而覃彪喜先生则在该书中巧妙地引用为“大学就是图书馆,图书馆就是大学”。
书中列举了香港中文大学甘教授的话让我影响深刻,他说:“美国学校刚进校的时候都很`笨’,在大一大二阶段就开始读大量的原著,老师让读什么就读什么。美国大学生每周课程要求的阅读量大约在500-800页,而不我这里的大学生每周阅读量都不到100页。国内大学生阅读能力低的惊人。因为国内高校通常都是上大课的,听听就行,不要求课后读很多书。”
当我们用大学四年的时间补偿回我们寒窗苦读12年所被克扣的有了时间时,别人却用我们看来不可思议的方式在读大学,这就是国内学生与世界的差异。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乱花欲坠的信息让我们应接不暇,其中到底又有多少信息是我们需要的,对我们以后的生活其极大帮助的呢?
我想,我们大学生与社会接触甚少,很多我们不了解的状况唯有通过书籍才能让我们一瞥社会的洞隙,而在社会立足,我们自身也需要一套见识,社会并不需要人云亦云的人,而是需要有自己见解的人,而支撑我们见解的唯有通过大量知识的积累,而知识的积累往往需要书籍为载体。
因此,当你花费时间用在抱怨大学生活多么无聊这些无用功时,不如走进图书馆,与“大师交谈”,与知识为友。
这样的规划除了能蒙混老师和捞到学分外,连厕纸都不如
职业规划这个概念也是该书给予我的开启大学生活的一个珍贵礼物。职业规划是值得我们大学生用四年大学生活来思考的一个问题,这直接决定着我们大学生活的质量和意义。
书中给读者列举了大学生职业规划的三大误区:临渴挖井,急于求成,画地为牢。而针对这三大误区,作者希望我们从大一开始进行职业规划,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逐步培养所向往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了解各行各业的竞争压力和就业形势,以时刻提醒自己不能松懈地学习和修炼能力。
职业规划是漫长的过程,在规划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社会的动态适时做出一些实时性的变化和调节,考虑所希望从事职业的职业前景以及自己的职业能力。
我们可以不受自己所学专业的限制,大胆尝试与自己专业不对口并且极具兴趣的工作,不必对自己的专业恋恋不舍而放弃本来可以把握的机会。
在我看来,职业规划并不是大四老师布置的在几天之内提交的一份策划书,在匆忙的时间内就算是爱因斯坦再生也不会迅速地对自己的人生做出合理且符合实际的规划,更有甚者,通过网上职业规划的模板结合自身做出的所谓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书,那更是自欺欺人的行为,这样的规划除了能蒙混老师和捞到学分外,连厕纸都不如。
职业规划是关乎一生的工程,执行者的主体始终是我们自己,而不是老师,如果落入的所谓的形式主义,那么我们又谈何对自己负责呢?
伟大的哲学,始于怀疑,终于信仰
书中提到的另一个值得重视的观点就是批判性思维,用一种质疑的态度去读书,读同学,读老师,读大学,读社会,不能全盘照收书中,同学,老师的观点,我们要形成自己的思考,这样才能形成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
培根说:“伟大的哲学,始于怀疑,终于信仰。”大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因此,如果我们要成才,首先就要有一种怀疑的姿态读大学,不管教材上的理论多么主流,老师的观点多么权威,我们在接受它之前都要先画上一个问号。
只有保持一个独立的批判性思维,我们才能独立思考一些问题而不人云亦云,观察到别人未曾观察到的,才能做别人之未曾做的的,才能成就一番不同于人的事业。
整装待发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给予我一个新的视角来看待大学,假如我们都能利用好大学的各种资源为自己服务,而不是受大环境影响,那么我们有何惧在大学惶惶而不可终日呢?大一的上学期就快结束了,我自认为我并没有好好地掌握这一时段,但我相信,在以后的道路上,一定会有一个方向牌指引着我,而现在的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整装待发,追赶远在我前面的人!
如果喜欢就拜托点个赞,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写作的原动力!^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