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区门前是不足五百米的馆驿街,一个很有历史感的名字。翻阅历史,知道"馆驿街"源于明代。明代布政司、按察司、都司移来济南并在馆驿街设谭城驿,传送公文,迎送官员。清乾隆年间这一带称"十王殿街",后来在馆驿和十王殿间逐渐形成街巷,馆驿街因馆驿而得名。
我认识这条小街快二十年。以前我们住在制锦市的筐市街,上班,送宝去幼儿园,多选择走这条小路,出门,经花店街、过英贤桥,就是馆驿街了,窄窄的小街,仅容一辆车通过,没有红绿灯,车也少。当时这条街还是青花岗石板路,周围一片年代久远的平房,厚重斑驳的街门,狭小的挤满灰尘的木窗,冬天在清冽的寒空下,矗在房顶上的烟囱会冒出白烟。让人不由想起我们姊妹求学年代,每到寒假,大家各自从不同的地方回到家,围坐在屋里取暖的火炉旁,天海海北,家长里短,开心快乐,对未来也有无限憧憬。父亲有时会在炉子上烤大葱、红辣椒,用蒜臼子捣烂,放一点盐,焦香,卷煎饼,吃馒头,都好。
馆驿街我认识它的时候是铁匠铺的集散地,卷烟囱、做炉子、铸铁锅,也有卖筐子、篓子的。平时我们用不着这些东西,在这条街上走过若干年,却不记得和这里的店家有过什么交易。不过在这里路边时常会有铁匠铺里遗落出来的钉子,我们的车胎被扎过好几次。前些年,棚户区改造,这里的平房都被高楼取代了,原先的小路已被拓展为宽阔的大道,铁匠铺退缩一隅,仅剩两三家了。早晨六点多钟时常会听到从街上传来的叮叮当当敲打铁皮的声音,烤肉串、红薯的炉子、摆放物品的货架子,还承载着曾经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