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领英发布了"第一份工作趋势洞察",调查显示70后的第一份工作平均超过4年才换,80后则是3年半,90后骤减到19个月,95后更是仅仅在职7个月就选择了辞职。结论一出,人们瞬间将目光对准了"95后"这个群体,这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
(领英发布了"第一份工作趋势洞察")
HR们纷纷吐槽:年后离职率猛然上升,即使是5位数的年终奖也无法挽留95后的心,很无奈,更心塞!采访了众多"95后"发现他们求职时一不问单位性质,二不问薪水多少,却只问工作累不累,工作内容繁琐不繁琐,单位加不加班,公司环境怎么样,氛围如何。
求职不问工作内容,先问工资待遇和工作时长,是不是本未倒置了呢?对于大学生毕业后频繁"跳槽"的问题,资深HR认为,第一份工作很重要,是踏上社会的第一步,他们需要在第一份工作中磨练自己,让自己沉稳下来。然而事实证明,现在的年轻人普遍迷茫、浮躁且沉不下心来工作。
在日本,有超过10万家百年以上的老铺企业,它们的主要支撑是几十万名职人。所谓职人就是"匠人",通俗来说就是手工业者。在词典上,有一段对于"匠人气质"的定义:"对自己的手艺拥有一种近似于自负的自尊心。这份自负与自尊,令日本匠人对自己的手艺要求严苛,他们愿意为此不厌其烦、不惜代价,只要求精益求精,完美再完美。"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访日时曾点名造访东京银座的高级寿司店"数寄屋桥次郎",这家店铺的主人就是著名纪录片《寿司之神》的主角小野二郎,现年已经93岁的他一生超过60年的时间都在做寿司。
从小小的学徒到拥有属于自己的寿司屋——数寄屋桥次郎正式开业,小野二郎将自己完全奉献给了自己钟爱的寿司事业,正如他在纪录片中说的那样,"一旦你决定好职业,你必须全心投入工作之中,你必须爱自己的工作,千万不要有怨言,你必须穷尽一生磨练技能,这就是成功的秘诀,也是你让人敬重的关键。"
小野二郎对食物十分挑剔,他认为要做出美味的食物,必须能品尝出美味。他每天都会亲自前往鱼市场亲自挑选食材,甚至关注店里的所有细节。为了保护自己做寿司的手,除了做寿司,小野二郎每时每刻都带着手套,甚至于睡觉。他还会根据客人的性别调整寿司的大小,记住客人是否左撇子来调整寿司摆放的位置。
除了对食材和自身严格要求以外,小野二郎对徒弟们也是绝对严苛,在数寄屋桥次郎,如果你没有学会拧烫毛巾,就不可能碰鱼。当你学会用刀和料理鱼的十年之后,才能让你煎蛋。所以每一位得到小野二郎认可的徒弟,都是经历了近10年的辛苦磨练才能够出师。
制作寿司听上去很简单,无非就是煮好了米饭加点醋拌一拌再放点菜和鱼,最后用海苔之类的东西卷起来,切开。其实并不是这样,寿司虽小,但是在制作过程中的技巧还真不少,实际上是相当麻烦的一项工作。在制作寿司时最重要的是蒸米技巧,淘米以两次为佳,最多三次,米淘完以后再倒点水,一只手慢慢转动盆子,记得要沿同一个方向,另一只手抓搓米粒,一定要轻轻地抓。为了不破坏营养,千万不能抓很长时间。抓完了米就放到篮子,不用管它,半个多小时以后再用。然而这些只是些准备工作,醋的储存也很重要。一定要保证盛醋的锅碗瓢盆一个水珠都没有,要把这些容器和醋放在墙角或阴凉处,总之是没有太阳的犄角旮旯里。夏天能存三个多月,冬天冷,能存五个多月。所以千万不要小看了做寿司这一看似简单的工作。
如今提到匠人,大家首先想到的大都是日本的匠人文化,日本的匠人是精益求精的代名词。其实在一水之隔的中国,从来不缺匠人,更不缺匠人精神,只是之前被我们弄丢了。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走红,带火了稀世文物背后的修复大师,让观众感受到了中国传承数千年的匠人精神。40年来,作为故宫钟表修复师,经由他手修复的钟表不计其数。据权威人士介绍,经他修复的东西随便拎一件都价值上亿元,而像他这样能独立修复结构非常复杂的古代钟表的,如今在全世界仅有几人,他就是故宫钟表修复男神王津老师。
"钟表修复是一个匠人一辈子的事情,现在故宫有1600多件钟表文物,需要几代人才能全部修好,我们现在做的,只能是抢救性修复,而不是保护性修复,因为这方面的人才太少。你经手的每一件钟表都是价值连城的文物,有的甚至是国宝级文物,一般人还真不敢下手。"王津说,"我已经记不清自己修过多少座钟,大概 40年修了两三百座,我真的希望自己能老得慢一点,再为故宫多修几座钟。"
然而在故宫修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修钟前的准备工作就相当复杂。王津老师把修钟概括为六个步骤,首先需要提取文物,在提取文物时要用最普通的手推车人工拉,之所以不能用现代化的电动的车是有讲究的。故宫里门槛特别多,又上坡又过门槛,把文物放在手推车上,到时候遇到门槛,他们就会连车整体抬,不会因为上下坡或过门槛损坏文物。虽然虽然推起来费劲,但对文物好。提取后的文物还要经历除尘、拍照才能开始"拆"。"要把所有零部件全部拆洗,在清洗去锈当中主要检查零件的损伤情况。清洗后还要一一记录。第六步才开始组装、调试,然后把文物上蜡、上油,全完事还要做一份修复报告,再退给文物保管部门。退还的时候还要验收,就上上弦,一拨表针,该演奏演奏,该有音乐有音乐,差一点都交不了活儿。
修钟如此,制药救人同样如此,一丝一毫都不能有所偏差。在山西太谷,经历了近500年风雨的老字号药店广誉远在这里诞生,许多中药名方、古法炮制工艺在这里得以传承。1974年,孟庆珊的父亲从广誉远退休,时年22岁的孟庆珊成为父亲的接班人,开始进入广誉远修炼姜炭的炮制技艺。当时学习古法炮制技艺者众多,竞争也十分激烈。为了能透彻掌握姜炭的古法炮制技艺,孟庆珊必须每天很早就起来练习,寒来暑往,从未间歇。因为姜炭炮制需要用手和泥再裹涂整个砂锅,因此每到冬天,他双手皮肤总是严重龟裂,甚至于关节也存在劳损的现象。没过多久,由于姜炭炮制工序极其繁琐,难于掌握,与孟庆珊一起进厂学习姜炭炮制技艺的同龄人便纷纷选择离开了。做出品质极佳的姜炭须选择来自四川省乐山市的犍为生姜,要求形态完好、色泽莹亮。在炮制时需以砂锅做瓮,盖上盖子后,还要用铁丝封口。为避免接触空气,干姜在上火烤制时还需另加一层"防护膜":取地下三尺常年不见光的泥土,用水和成细致黏软的糊状,再细细裹满整个砂锅表面,不能有一处遗漏。在这之后,品相良好、药性完善的姜炭还需再经一道考验才可成型——时间。姜炭在炮制时对时间的要求可谓苛刻至极,必须经过24小时的火炼,过程中需要根据砂锅外泥土形态的变化不断调节火候,否则火候太过,则干姜全部碳化,药效尽失;火候不及,则姜不能成炭,药效锐减。这个过程总是特别考验制药师的耐性,也需要药工在炮制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孟庆珊与国医大师刘敏如一起查看炮制后的姜炭)
(恐龙蛋)
作为姜炭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孟庆珊在这一领域可谓深耕已久。但在谈到这一非遗文化传承时,他言辞间却流露出无奈慨叹,身边的徒弟不断更迭变化,他们或因工作枯燥而退出,或因成就感不足而却步,如今留在身边的已寥寥无几。每个人都想赚钱,但是又不知道如何下手,如何选择,没有方向, 找到依山酒妻贰韮漆巴儿疤示带你一起实现。孟庆珊表示能够理解那些放弃者,但自己会始终坚持守在岗位上,将所剩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每一块姜炭上。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够了",这位年逾花甲的老人讲到自己为何坚持这一事业时表示,除非自己干不动了,余热散尽,才会从现在的岗位上退下来。而他目前最大的心愿是"想再多带几个徒弟。"
著名作家李尚龙曾经说过,热爱工作才是热爱生活的本质。如果怕工作麻烦,史泰龙就不会成为国际影帝;如果怕工作麻烦,马云就不能创建阿里帝国;如果怕工作麻烦,贝聿铭就不能创造卢浮宫金字塔。这个世界上比你更优秀的人还在努力工作,无惧麻烦,你又有什么资格得过且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