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勇敢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不是自私,而是一种魄力。
1
我有个小几岁的朋友,今年六月份才大学毕业,年后进了一家小公司实习。这家公司不仅薪资一般,制度也不甚健全,连她被分派的部门的职能都让人觉得模棱两可。想着不过混个实习证明,她也就忍了。
结果做了一个礼拜不到,她就焉哒哒的跑来跟我吐槽。公司另一个看起来挺面善的同事老是找她帮忙,做一些她职能之外的任务,忙得她晚上经常十点多才回宿舍。
一开始朋友想着刚进公司,又是实习生,态度太强硬怕是混不下去,就顺水推舟的同意了。
但是这种事情有了第一次就是噩梦的开始。那人连着三四天都来找她“帮忙”,言辞诚恳至极:
“我第一次遇到你这么好的人”
“我觉得你以后肯定很有前途,多学点东西就能把同期的人比下去很多,我有经验的”
“要不要我明天帮你带早饭啊,一个肉包够不够?”
朋友把聊天记录一甩,一口气刷了十来个气愤到黄暴的表情包。
“我特么就没见过这么瞎吹牛的人,是欺负我一个新来的吗,还一个肉包?十个肉包都不够我塞牙缝的。”
我故意笑她,有本事在我这边撒泼撒气喊mmp,要不转发给那位同事看看,再拒绝他如何?
朋友焉了,半天没说话。
“哎,你说我是不是太怂了。”
是啊,一整个怂包的派头,我都能想象到你如何僵着笑脸接过对方的请求。
2
心理学家Garol Gilligan曾经在一项研究中表示:女性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总是极力避免做出破坏关系的选择和决定。
比如你和一个朋友约好了吃饭,你化了妆穿上了新裙子,到点了却被朋友告知她有事情来不了,即使你心里一万分的沮丧和愤怒,你张口说出的话却很可能是:“没关系”
又比如部门聚会打算去蒸桑拿,你不喜欢去人多且暴露的地方,但是其他所有的同事都兴致勃勃,期待无比,且被告知一定要全员一起才能去,你的回答很可能就是:“我也去”
再比如有个要好的男性朋友非常热情的跟你告白了,你不喜欢对方,但又狠不下心去拒绝他从此分道扬镳,只好说着“我们还是做朋友吧”这样暧昧的话语,维持着随时崩盘的友情。
很有趣吧,违心话说的久了就容易变成习惯。
比起自己的情绪和兴趣,这些人通常会更关心自己的表达会不会对身边的关系造成糟糕的影响,而且我认为这并不局限于女性。
小时候的我们最容易因为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跟其他孩子做朋友,或者绝交,容易张口就说妈妈今天做的猪肉排太硬了不好吃,很容易的就表现出对一件事的欣喜或厌恶。只是随着年龄的长大,这些最容易表达的话渐渐被藏在了心底。
你要做个温柔的人,要多多照顾别人脆弱的情绪。
你要做个善良的人,不能太过介意那些发生在你身上的不平之事。
你要做个高情商的人,在分歧,尴尬的境遇时能说出别人最听得进去的有理之言。
这些看似体恤人的做法都没有错,但是“人注定会有意无意的伤害,但这正是事物存在的方式”。如同狼要吃兔子,兔子要吃草。一个人做不到无止境的包容他人,我觉得圣母白莲也做不到。
因为她们心底肯定深埋着对乱七八糟的事情的烦躁。她不说,不是代表其他人就可以当做不知道。
3
我还记得中学时班上有个身材丰满,长相可爱的姑娘,性格也很温和,跟人说话从来不会有高八度飚脏话的情况。其中有个男生跟她一直到大学都是同班同学,没能做成情侣,关系也是友达以上了。
我经常看见他朋友圈发的说说里有这个姑娘,说她身材丰满啥都好就是腿短,说她性格温和长相可爱就是打游戏很菜……总之是些似夸非夸的描述,显得十分亲密,容易令人想入非非。
直到有一次看到男生突然语气一转,说这姑娘有痘痘还罗圈腿,脾气不好心眼还小,而此前他所有对她的“夸赞”删的一干二净。
我有点好奇的去戳了这个姑娘,姑娘哭丧着脸跟我说,碍着两人快十年的同学情谊,之前就跟那个男生挺严肃的说了很多次不要对她评头论足了,但是那男生觉得朋友之间吐槽又没什么,依旧我行我素。
然后姑娘第一次鼓起勇气对他进行了一顿控诉,拉黑了。
这时候我看着姑娘的一句“拉黑的时候,手都在抖”,有那么一点要拍案叫绝的冲动。
Good Job!
不过就是一个不在意自己感受的朋友吗,八年十年的交情又怎么样?你还想继续忍受对方三十年四十年的指手画脚吗?
4
王小波说过:世上有三种人,1.喜欢设置别人的人;2.喜欢被别人设置的人;3.既不喜欢设置别人也不愿被别人设置的人。第三种人数量少而且活得艰难,会感受到另两方的压力。
如果把这种设置看成是对关系的看重程度的话,那么一种是自私,一种是无私,而第三种则能做到两者的平衡。我时常觉得,我们正在从第一种人,变成第二种人,并在向往着第三种人的道路上苟延残喘,却从未到达。
对于那些让你进退两难的事情,不要纠结会不会让别人为难。不想要就拒绝,不开心就骂回去。与其忍气吞声地一味勉强,不如直爽地表达出真实的想法。
真心得值得你付出与珍视的人,一定更宁愿你嘴上mmp,心里笑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