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腾讯与华为是我心中最伟大的三家本土企业,和马云的张扬人生不同的是,马化腾与任正非都是极为低调的思考者。
任正非一直在警惕着冬天的到来,在高歌猛进中担忧着方向的迷失,这是智者的清醒。马化腾同样如此,在腾讯的成长中,其实有过无数的坑,而他一直都在小心翼翼的躲避着。
2001年的时候,纳斯达克崩盘,所有未盈利的创业公司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
腾讯在这个时候,声誉已经起来了,每日的新增注册量有90万人,每个月的运营开支需要200万元。但腾讯没有钱,于是只能想办法从用户那里挖。怎么挖呢?第一个办法是广告,可是QQ的广告位不比门户,就只有那么一丁点大,又没有层层叠叠的频道和内页,实在榨不出几个钱。
于是第二个,他们开始打QQ号的主意,2002年3月,腾讯推出了“QQ行靓号地带”的业务,将一些好听的号码资源,收费推出。然而,买的人并不多,毕竟那时候支付手段很麻烦,整个市场也没有付费习惯。既然软的不行,就来硬的,半年后,腾讯悄悄的停止了免费注册功能,所有新号都必须付费购买。
那时候的腾讯,其实已经垄断了中国的即时通讯工具市场,排名第二的朗玛UC也不过只有数十万的用户量,和QQ的过亿用户量相比,不过是九牛一毛。理论上,腾讯是可以为所欲为的,用户没有任何的选择,他们唯一可以反抗的,就是网上的叫骂而已,于是一篇名为“腾讯QQ,你做的太绝了”的文章瞬间在网上风靡。
面对这种局面,行内通常都会置之不理,就像当时的电子邮箱21cn、263一样,纷纷转向收费,并坚持认为唯有收费才是可持续之道。但腾讯的自省精神在这个时候展现了出来,他们几个月后就重新打开了免费注册的通道,并且将挖钱的重心转向了第三条道路:发展QQ秀增值服务。
多年之后,坚持收费的邮箱们,都已经不见了踪影,而唯有QQ生命力依然。
通过增值服务赚到第一桶金之后,腾讯很快就将这个商业模式复制开来。
游戏、门户、电商、搜索、安全工具……任何有利可图的矿井,腾讯都不放过。这种赶尽杀绝,走你的路,让你无路可走的行为,其实是自由市场下垄断巨头的典型特征,IBM、微软、淘宝都干过无数遍这样的事情,即使在西方,有着成熟的反垄断法,巨头们仍然有恃无恐,聘请豪华的律师团就足以将任何上诉者拖垮。
面对着垄断者,弱势的一方其实并没有什么好的生存办法,也就只能在网上骂骂,发泄一下情绪而已。于是当年轰动一时的“狗日的腾讯”就这么出炉了,奇虎360也以与腾讯的“选边大战”而成为一时的英雄。舆论总是同情弱者,却不知道,其实那些骂他们的人,一旦拥有了同样的权力,也会毫不犹豫的走上同样的道路。
和360的大战过后,腾讯的企业战略忽然发生了180度大转弯,那个曾经被指责为“抄袭”的腾讯,开始大量采购版权,那个抢同行饭碗的腾讯,开始大量放弃非主营业务,转而采取联盟方式,将整个业务线聚焦于最重要的“社交-娱乐-金融”业务上。
今天,那个曾经赢得了舆论喝彩的斗士,依然还在四处缠斗,那些垄断者们的傲慢、假货和全家桶,依旧被人诟病,而腾讯却已经成了所有同行都想追随的盟主。
四处扩张的腾讯,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如果只是用户和同行,倒还好,如果是国家呢?
2012年的微信,崛起之势迅猛,很快就冲击到中移动的业务,一边是短信等业务流量的萎缩,一边是信令资源的大量挤占。据砖家们所说,微信占用了中移动60%的信令资源,却只带来了10%的数据流量贡献,也难怪国家监督部门都看不过去。一次采访中,当时的工信部长公开表示:“工信部已经要求运营商提交相应的解决方案,监管部门总体上会站在用户的角度,微信有收费的可能,但不会大幅收费。”
微信没有表示过任何要收费的政策,而政府老大已经为他指明了出路,言下之意就是,我必定要收你微信的过路费了,我也帮你挡了舆论,你自己看着办吧。于是当时所有的舆论矛头都指向了中移动,再一次群情激奋,叫骂之声四起。
以腾讯的地位来看,他完全可以挟舆论倒逼中移动,或者拿政府的声音作为挡箭牌,轻松就化解了过去。但腾讯的自省精神在这里体现了出来,他既没有向用户收费,也没有跟中移动摊牌,而是默默的调集资源研发智能心跳方案,试图用技术的手段来消化问题。
腾讯的伟大就在于此,在他已经拥有足够巨大的力量,可以垄断市场的情况下,仍然保持着足够的清醒,时刻反省自己的问题,在那些可能触发危机的风暴来临之前,小心翼翼的躲避着。
这种自省的力量,是怎么来的呢?
——源自腾讯的独特KPI考核机制。
人们都说BAT三家中,百度擅长技术,阿里擅长运营,腾讯擅长产品。为何说腾讯擅长产品?产品谁都会做,尤其是QQ、微信、游戏这些东西,技术其实并不复杂,门槛只在于设计者的目标设定。
大多数的设计者着眼于短期,于是为了得到更多点击量,一篇文章要切成好几个零碎的页面,为了得到更多收入,广告无限堆砌,为了得到更多下载量,不断用无耻的手段欺骗用户……他们的KPI,只关注短期利益。
但在腾讯这里,他们的KPI设定是着眼于长远利益的。
腾讯的合伙创始人之一张志东讲过一个故事。有一家餐厅A位置很好,客流量上佳,本来午餐只要30元,但是餐厅为了业绩,经常搞推销,将平均消费拉到了50元;另一家餐厅B,只执着于出品和服务,点餐多了还会提醒顾客,建议吃完不够再加。
短期来看,餐厅A的业绩会很好看,但长期来看,一定会失去顾客的信任,一旦附近有了别的选择,流失就是难免的;餐厅B给人一种克制的感觉,反而能够建立起信任感,顾客往往宁愿走远一点也要过去吃。
这种着眼于长远利益的KPI设定,反映到小处,就是产品的克制,反映到大处,就是企业的自省。领导者永远在思考,怎样的方式,才是基业长青的生存之道。
很多年前,网上有一个问题,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管理者?
人们列出了三个候选人——
英特尔的安迪·葛洛夫、IBM的郭士纳、通用电气的杰克·韦尔奇。
大家讨论之后,认为三者都很伟大,但仍然是有高下之分的。
安迪·葛洛夫有一本书,叫《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这是他一生理念的总结。他在芯片产业的风口从存储芯片转向逻辑芯片的关口,抓住机会奋力一搏,以“偏执狂”的意志和行动力,将企业带向了全球瞩目的中心。这种伟大,很强,但每一个时代都有这样的弄潮儿。
郭士纳有一本书,叫《谁说大象不能跳舞》,他将IBM这个百年老朽,从1993年亏损高达81亿美元的困境中带出来,第二年就神奇的实现了30亿美元的盈利,并且在此后的十几年重新获得了生命力。这种妙手回春的伟大,确实令人惊叹,但同样伟大的人物,历史上也不乏其人。
杰克韦尔奇却是这样一个管理者:在他上任之初,通用电气就已经是一家伟大的企业,业务庞大,地位稳固,但在辉煌下隐藏的点点问题,却被杰克韦尔奇一一捕捉。杰克韦尔奇虽然发现了问题,却没有像个普通医生一样,忙着修补裂缝,而是将管理的重心放到最关键的部分,着眼于最长远的宏观架构——
第一,“聚焦核心业务”,只做可以成为行业第一的部分,比如金融、航空设备、动力设备等等,而对那些低竞争力的领域,则毫不犹豫的一律砍掉,确保身体上的每一块骨骼都是强而有力的;
第二,“聚焦关键人才”,企业成功的关键是有好的领导者,所以人才晋升的机制非常重要,这是大企业能够保持活力,避免官僚化的关键。在杰克韦尔奇这里,通过制度的设计,让优秀人才总是能很快的上来,让他们去带领队伍冲锋陷阵,去修复毛细血管的问题。
这种清醒的认知,和着眼于长远战略的关注,将通用电气从伟大带向了更伟大。
腾讯离那些最伟大的企业还有距离,但在本土,你不得不承认,他的管理制度和对长远战略的思考,一直都是业界的楷模。身处高位而不自傲,独霸江湖仍在反省,这样的力量,是无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