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2018年结束还有不到三个月。也就是这一年,00后已经成年。
尽管这一年过去的日子世界上又发生了许多足以让历史增添浓重几笔的大事件,但是在大多数人眼中,这些都是浮光掠影。或许也有几个忧世忧民的社会脊梁,大家看来,总不过杞人忧天罢了。就像接下来要讲到的这一代人,虽然理想志向在他们的心目中的伟大印象还没有完全泯灭,但值得高歌颂扬的东西还远不如赚钱、立业、成家这样的世俗字眼来的切中要害。就像禅宗的当头棒喝,吃了闷棍,才发现,咦,人生真谛原来如此,真有“道在屎溺”的感觉。那些类如“理想丰满现实残酷”、“诗与远方”的浅薄之言,且大可不必谈它。
如题所言,本文的主角是90后。至于80后、90后这样的划分究竟有何意义,不在谈论之列,能从俗的就从俗。所要谈论的是他们的婚姻大事。
历史是奇奇怪怪的东西。翻开任何一部有点历史的书籍,如果其中有关于成婚的记载的话,你可能就会对这一代人才刚刚跨入婚嫁阶段而感到惊愕。毕竟这个年龄段放在历史的角度来看,已经“年事已高”,尤其是对于女子而言。“二八佳人”(2*8=16)这种古典文学的迷人描述还在耳边荡漾,不知我们又当以何词来评价身边已过“三八”之龄的女子?
倘若时间倒流十年,这代人的先行者情窦初开之时,则背负另一个不太光彩的名字------“早恋”,几千年的历史从未有过的一种概念。与之形成对照,被现代人视为经典名著的《红楼梦》也有同龄人的“早恋”故事,却被认为是人类“爱情”故事的典范。这种颠倒的价值取向能够在现实中并存不悖迄今还没有一种合理的解释:进步的时代能够包容多元的价值?
回到现实的话题,婚姻如此迟晚大概原因有三:政府法令的约束、教育事业的进步、爱情观念的普及。既然有法定的婚嫁线,绝大多数善男信女们自然不敢造次逾越。
女子进学校是中国上世纪才发生的历史大事件。90后这一代人很幸运,他们享受到了男女一起学习的待遇,这是一百年前的前辈绝无可能体验到的。对,这是一个“女子无才便是德”早就进入历史垃圾堆的时代。在学业为重,儿女私情次之的主流话语下,确实耽误了他们,却不影响他们春情萌动。前文早恋之说,源头在此。无色便无欲,整天在一起学习的少男少女,你来我往,眉来眼去,如何不生出“事”来?
到了大学关口,早恋之说不知不觉又随风去了。这时流行婚姻前的准备,名为恋爱。托教育的福,他们知道了很多关于“爱情”的许多观念,并付诸实行。虽然这些观念只是道德家对历史上男女间偶然事件的夸大的抽象总结,但并不妨碍他们从思想到行为受这些他们自以为伟大的观念支配。所以痴男怨女,自古都有,于今为多。
但无论如何,“爱情”这个现代世界最大的道德观念之一已经成为当代青年男女迈向婚姻的不良试剂。“爱情”最大的保障当然不是根本不存在的或者只存在于文学作品中的永恒不变之心,也不是受法律和社会风俗约束的婚姻契约,而是人类当前的一夫一妻制。
据说,婚姻制度是圣人发明。它与血缘、权力制度构成了古代社会的的三大支柱。换成更为专业的语言来说,就是所谓的三纲:夫妇、夫子、君臣。毋庸置疑,这依然是维持现代社会健康运行的主要力量,不过该换了名字。那么,也就是说,对于90后而言,他们同样要为社会的维系做出贡献/牺牲。以爱情为导入的婚姻能够使他们产生幻觉:一切不过依照自己的意志行事。
只要掌握简单的逻辑推理,我们就可以发现我们视为常理的爱情准则是彻头彻尾的伪命题,或者说是一种“迷信”。而恰好“迷信”是人类的主要精神力量。也许这就是文明带来的好处吧。
关于文明孔子就警告过:文胜质则史。当文明掩盖天性的时候就不妙了。如今90后一代便面临如此的困境。男女之间情欲并不是可以分而论之的东西,就像其他人类无法自圆其说的领域一样,二分法的确是一种拙劣而又能让人类自以为是、沾沾自喜的发明。如果能够认识到这一点,有识之士大抵会对林林总总的性/爱之说置而不谈。
通常男子被认为是下半身控制的动物。更恰当的来说,见色起欲是成熟男性的天性本能。遗憾的是,这项本能在文明的压抑下已经逐渐丧失。当天性本能与主流道德观相左的时候,它的下场无非就是退化。当遭遇色貌皆好的女子,男子的天然反应当是情欲勃动,如今这种反应却成为他们羞耻感的来源。文明的力量可怕如此。
据《性别战争》的研究,自然界中的雌性将选择最优异的雄性进行交配,为此衍生出许多拒绝异性强制“交合”的手段。而对于雄性而言,不过绞尽心思留下自己的基因,为此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生命之意义也在此。这其实揭示了两性之间天性本能的差别。所以,探明男女平等只能在文明的角度加以讨论,却无法在自然的基础上得出实证。
这样的分析对于90后结婚有什么意义呢?他们看来注定要输,输给爱情,输给文明,男子输给女子,女子输给男子。但朝闻道夕死可矣。亡羊补牢,谁说为时已晚?
90还要结婚吗?要。人生在世,岂能免俗。无他,总而言之,男的多一点见色起欲,女的少一点计较顾虑,或许能快一点成全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