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第四节在青竹教室讲《2.4平行线的判定》,昨天已经在三班讲过,自我感觉还不错,我的思路是顺的,所以能带着孩子们向我的目标靠近。但是牛老师听完课后指出了我这节课最核心的问题——逻辑不顺,所以导致课堂效率不高,我设置的问题不能引导已经会的孩子往更深的思考,我的讲授也让基础薄弱的学生听得更加迷茫了。
这些问题,最近在我的课堂中愈加明显。刚开始,我知道出问题了,但不知道问题出在哪了,上周教研课,这次牛老师的评课都在指向一个问题——对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
李游老师说,他在讲一个概念之前,会从各个角度质疑这个概念的合理性,想尽所有可能,所以学生课堂中的问题基本上都能被他预设,如果课堂中学生发出的疑问他没想过,他是意外的,珍惜的,思考的,并发出感叹:哇,这个问题提的好,老师之前都没想过!
回想我的备课,为了备挑战单而备挑战单。首先我要知道本节挑战单里都涉及了哪些知识点,然后我会思考这些知识点该怎么串起来,然后拿着学生的挑战单找问题。一般我对每个知识点的思考多少就与学生在这块的冲突大小有关,可以说我现在的备课没有自己真正的思考与理解,过于依赖挑战单,过于依赖学生挑战单里的问题,我一直不知道提前备课都要背到多深。
比如这节课,我是这么处理的:先讲平行线的两个直观特征,“过一点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然后根据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线的做图过程,让学生观察不变的角的位置关系,进而命名“同位角”,然后直观得到公理“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然后抽象出“三线八角图”,辨析同位角不一定相等;最后练习证明。然后我就发现这样讲完,大部分都出现了一个认知误区——同位角一定是相等的,还有小部分同学会认为:而且两直线不平行,就不存在同位角。
牛老师非常激动的指出,这是因为我课堂逻辑不清晰导致的,并不是孩子们没学会,因为我一开始讲“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孩子们自然而然就认为同位角就是相等的,如果把后面辨析“同位角”放在前面,然后观察当同位角相等时,两直线具有平行关系,这些问题自然就不存在了。还有关于“平行证明”的思路要点透,看到题目,要能把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标出已知和求证,然后对应分析图形语言,选取合适的判定方法。最后是关于公理的点拨,并不是三言两语一带而过的,是要明确公理,定理之间的关系。(这一块仅是我根据回忆以及个人理解编辑而成,一定存在因为理解深度带来的描述偏差)
这让我想到了,我是特别害怕跟人过多交流,因为我发现了自己一个致命弱点,听不懂别人真正的表达之意,别人说的话,我总是理解偏,久而久之,越害怕的越不敢触碰。可是教师这个职业,就是表达者与解读者的综合体,外在反映是与孩子交流时能听懂孩子背后真正的意图,内在就是对课程的理解,对课堂对话的设置,对课堂效率的把控。
听完牛老师的点评后,我特别不舒服,本来以为自己这节课还不错,可是又再度被否定,打回了原形。这半年,我成长了吗?可是,不得不承认,牛老师的点评一语中的,帮助我认清了我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接下来应该走的方向——备课备思路,备问题,预设课堂问题。
今天我和枫枫说,好想时光能前进,一下前进到李游老师和武迎老师对课堂的理解这个阶段。然而,时光只会一秒一秒地走,当下的每一秒必须要亲自经历。
当我面对这些点评时,我必须要反复要跟自己内心的小孩对话,反复坚定地告诉他,这并不是在否定你,这是最大的善良,纠偏,在正确的道路上用尽全力。当然,这些理解是牛老师对课程资料的理解,我的理解是什么?这是我要回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