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的电影里有过这样一句话“道理我都懂,但是就是过不好人生。”常常被人挂在嘴边,甚至有时会成为迈不开改变脚步的托辞。
“道理”是理智的骑象人理解的,但是改变的决定权却在那个听不懂“道理”,只受“感情”驱动的大象身上。
“难改变”的怪圈是如何运作的?
我的朋友小A就是这样一个越自责越放纵的人。明明工作的DDL迫在眉睫,可就是不会提前完成而是沉迷刷剧再拖到最后痛苦挣扎。
同时,她明明知道自己身体有些问题需要控制饮食,却仍然暴饮暴食,每次吃完都后悔伤身体,却仍然一次又一次循环着吃药,暴食,再吃药的恶性循环。
她自己也知道这样并不是好的状态,也试图去改变,但是却常常过不了两天就又回到原先的状态。
其实像小A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不论是沉迷游戏亦或是暴饮暴食往往都是我们演化出来的抵御压力的一种方法,是可以理解的。
这种应对方式往往通过情感触发。在感受到了我们的焦虑之后,写好的应对程序就开始启动,我们就开始重复“坏习惯”,以抵消压力带来的焦虑感。然而却在短暂的行为结束后沉浸在新一轮的焦虑和自责中。
负面情绪能催动情感的大象吗?
情感的大象既会受积极情绪的驱动,也会受消极情绪的驱动。我们也常常听到“知耻而后勇”这类的逆袭情节。
虽然负面的那些情绪,例如屈辱,自责,焦虑,恐惧,也很容易驱动我们的大象,但是却无法很好得控制大象往哪里走,简而言之,就是消极情绪驱动会产生比较大的副作用。
这点小A的身上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她是并不是不聪明,而是有时候想的太多,做得太少了,自责太多,努力太少。当我问到她,为什么不想去改进工作,她告诉我,因为她并不喜欢这份工作,等我问到她“你为什么试着去做你喜欢的事呢?”她总会露出一种“你不懂”的表情,再和我描述一堆的障碍,以作为自己迟迟不肯迈开步伐的原因。可以说,是“道理我都懂”本人。
我曾经试图鼓励她迈开一小步,但是却始终没有真正劝动她,她心里那头“大象”仍然有这害怕和恐惧。
在一次我和她交谈的过程中,谈到了她的小时候发生的一件事。小时候,她是一个内向害羞的小女孩,甚至有些轻微的自闭,但是她的声音很好听。
有一次,她通过了班级初选被班主任选中去参加年级里的朗诵比赛,她很珍惜这次机会也很紧张,虽然很用心得准备,但是当时朗读的时候没有发挥得特别好。
当时和她一起玩的一个朋友,也是班级初选落选的一个女孩,在她下台后和她说了一句,“你今天的声音简直尖得像魔鬼一样。”这句话让她感觉特别受伤。从此对朗诵再也不敢再触碰,而且在那以后得了一场病,嗓子大半年都没办法出声,痊愈以后,声音就变成了女生中少见的比较厚而低沉的声音。
“我不知道,自己到底配不配去竞争那些我爱的东西。”讲到这里,她的眼里泛起了泪光,声音也哽咽了。
对于小A而言,这种根植在骨子里对于自己的“不缺信”导致了她在面对竞争的时候自觉成为了一个退避者。
所以每每在面对需要竞争和挑战的压力的时侯,她会选择用堕落和放纵的方式去疏解,自愿舍弃参赛资格而不是去迎接挑战。
只有爱,才能让大象为你上路
当我问小A,现在的自己和从前的自己比怎么样,她说,当然要好多了,自己已经不再像从前那样了,而是身边有了很多鼓励自己的朋友,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
“虽然我的声音变成了这样,但是我也很喜欢,因为是很特别的有辨识度的声音,也被很多人夸过,对于声音改变我已经完全释怀了甚至有点感激。”她笑着说,“其实我有一个不太敢说的梦想,就是去做配音演员的,但是转行饭太难吃高风险,我只是比普通人好可离专业的可还差一大截,就没多想了。”
“可你并没有完全走出来啊。”听到她说的这话,我接着问“难道你现在不正是又在告诉自己:只要不参加竞争,就不会有被评价的风险吗?”
小A沉默了,我知道此时,她的大象已经被触动了。
从小A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她其实对于喜欢的东西是有爱的,但是这种爱的力量却被对于评价的恐惧压制着,因此让她一直沉浸在这样的状态里恶性循环,以至于到最后,会给自己找退路。
但“退路”始终不是“明路”,小A的改变之路需要爱来作为动能,而看到这篇文章的你,也同样需要思考自己的状态,问问自己的内心,到底是否感受到了爱。
而唯有对自己的热爱,对梦想之事的热爱,才能抵挡得住未来前进的风雪。
下期预告
有些人不缺乏改变的勇气,却越改越差。
有些人不缺乏改变的动力,却越改越盲。
在初步认识了改变这件事后,我们或许应该反思,改变的想法本身,是不是就需要改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