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是在地理学和地质学中作为岩溶地貌的代名词,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上的石灰岩高原地名,意思是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划分许多不同的类型,分别是按出露条件,按气候带,按岩石性质分。此外还有按海拔高度,发育程度,水文特征等,形成时期不同等划分。
中国现代喀斯特是在燕山运动以后,准平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老第三纪时,华南为热带气候,峰林开始发育,华北则为亚热带气候,至今在晋中山地和太行山南段的一些分水岭地区,还遗留有缓丘洼地地貌。但当时长江南北却为荒漠地带,是喀斯特发育很弱的地区。新第三纪时,中国季风气候形成,奠定了现今喀斯特地带性的基础,华南保持了湿热气候,华中变得湿润,喀斯特发育转向强烈。尤其是第四纪以来,地壳迅速上升,喀斯特地貌随之迅速发育,类型复杂多样。随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气候带频繁变动,但在交替变动中,气候带有逐步南移的特点,形成了现今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看中国,中国喀斯特看南方!
中国南方喀斯特面积占整个中国喀斯特面积的55%,是我国政府2006年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唯一项目。这一区域集中了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区域,其中很多景点享誉国内外。中国南方喀斯特在地质地貌、生物生态、美学、民族文化等方面的世界价值,长期以来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重视和认同。
喀斯特形态可分为地表喀斯特形态和地下喀斯特形态。
地表喀斯特形态的特征有溶沟、石芽、石林、峰丛、峰林、孤峰、岩溶盆地、溶斗、溶蚀洼地、天坑等特征。
地下喀斯特形态一般以溶洞、地下河、暗湖表现,溶洞又称洞穴。洞穴是地下水沿着可溶性岩石的层面,节理或断层进行溶蚀和侵蚀而形成的地下孔道。溶洞中的喀斯特形态主要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石灰华和泉华等不同的形态。
文末欣赏一波洞穴美图!图片来源自己拍摄和朋友圈及网上。如有侵权,联系本人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