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和有礼,文质彬彬,85后青年教育者丁国超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如此宁静与美好。
丁国超曾有着六年多的公办学校教师经历,成绩突出,以爱育人,他春风化雨般的教学风格,深受广大师生和家长的喜爱。如今,已然辞职的他依旧深爱着这份教育事业,他说:“我将尽毕生微芒,以写作为突破口,继续奋斗在教育事业上,做一个传播生命温度与厚度的教育者!”
在我们接下来的深度访谈中,他关于写作育人的教育理念深深触动了我,至今记忆犹新。
问:你是从事中小学写作教育的,你如何看待并理解“写作”这个词的?
很多人对于写作,还停留在一个比较浅层次的认知阶段,认为写作就是写文章,别无其他。其实,“写作”这个词,可以分开理解:“写”的是文,“作”的是人,写作其实还隐含着一个对于人生成长与发展的思考,它的最终目标应该是指向“育人”的,即通过“写文章”这个手段和途径,激励自己思考,以此影响、净化自我的心灵和境界,扩大自我格局,提升我们对于自己、对于世界的认知层次,从而为我们自己的生活进行有益的指导,提升自我的生命层次和质量。
例如,我们很多学生写小草,描写它的颜色、形状,引用古诗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写小草的坚强等等。这些其实都还停留在文章“术”的层面,也就是写作技巧层面,对于学生心灵的成长没有太大帮助。如果我们从“育人”角度去指导学生写作,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小草是种子的时候,生活环境阴暗潮湿,它在这样的环境中奋发生长,不放弃;在破土而出的那一刻,它看到了蓝天、白云、飞鸟,看到了一切美好的事物。看到这些美好的前提,是必须能够忍受黑暗与潮湿。所以,只有历经黑暗,才能拥抱光明。
文章的主题有了,学生也懂得了,在自己以后遇到困难、遇到挫折的时候,也要像小草一样,历经黑暗,拥抱光明。这无形之中也就教会了学生要勇于面对挫折,提升自己的心灵境界。
一株草如此,那一棵树、一片云、一方湖、一个普普通通的人,都是如此!从他们身上看到智慧、汲取智慧,以此丰盈自己的内心。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写作,既滋养读者,也滋养自己的心灵。
问:你认为对于中小学生,写作技巧重要还是写作的思维重要?
这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就如同手心手背一样,两者都重要,缺一不可。但是我们可以给予它一个时间跨度,写作思维在这个时间线上是自始至终的,贯穿始终,而写作技巧,我们可以放在时间线的前端来学习,也就是在小学阶段一定要把写作技巧学明白。这样,我们在以后的写作学习中,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在写作思维上发散拓展,并用学过的写作技巧,来支撑我们的思维,表达我们的思想。
例如,我们周末到公园散步,在湖泊边休息,欣赏风景。如果以这个场景来写作的话,小学生我们可以以写作技巧为主,中间渗透写作思维。教学生描写景物的方法,如远近结合、动静结合、五官观察法等,然后渗透思维层面的内容。
初中生或者高中生写这个场景,就需要从写作思维角度入手,写出哲理和深度。例如,没有风的时候,湖面平静,把天空、云朵、岸边的一切都倒映其中,美得让人流连忘返;但是当风吹来,或者一块小石头投进湖里,湖面荡起涟漪,变得褶皱,倒映的美景也随着消失。这就像极了我们的内心,当心灵的湖面平静时,当心灵的湖面装满善良、悲悯、同情、乐观时,我们就会看到美好的一切;当心灵的湖面波动时,里面就会装满憎恨、失意、黑暗、悲观,此时,我们就会看到糟糕的一面。所以,由景事物到人生、心灵、生命层面的思考,正是初中、高中生所应该具有的写作思维方式。
所以,同样的素材和情境,需要因材施教,因学段施教。这样,才能让写作技巧和写作思维在学生身上,最终趋于整合,达到高度一致。
问:你教写作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有怎样的教育理念?
一个鸡蛋如果从外面打破,那就是食物;如果从里面打破,那就是生命。所以,任何一位教育者,最应该做的就是,帮助学生由内而外,打开内在的心灵格局。
如何打开学生的内在心灵格局,那就是通过写作,让学生从平凡朴素的生活中,从平凡朴素的景物、事物、人物中,挖掘出生命的智慧、人性的善良,挖掘出根植于内心深处的柔软与感动,然后在写作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变成自我内心的养料,渐渐地,变成一个具有生命温度与厚度的,大写的人。
所以,平凡朴素生活中的那些谦卑、那些善良,那些宽容,那些悲悯,才是我们生命最该具有的温度。一个有温度的人,必将会成为一个具有生命厚度的人。如此,才能不断累积人生的福报,影响孩子的一生。
所以,还是那句话:做一个传播生命温度与厚度的教育者!
“做一个传播生命温度与厚度的教育者!”说得多好。正如德国哲学家思贝尔斯说:“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灵魂深处的唤醒与懂得,才是教育的目标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