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批改试卷,题目要求用“只要……就……”造句,班上一孩子如是写:只要上了大学就可以去工地上班。初读啼笑皆非,可回来细思,总觉得心里堵得慌,很想说点儿什么。
记得应该还是在我上小学时,央视播过一则公益广告:记者采访西北某农村一放羊娃:“你长大了想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记者问:“娶了媳妇呢?”放羊娃一脸漠然:“生儿子。”记者又问:“那生了儿子呢?”放羊娃顿了顿,依旧漠然:“放羊。”同我差不多大的最早一批九零后对这则广告应该都不陌生吧,虽然在当时的年纪我无法明白其真正意图,但放羊娃最后说的两个字犹如钝刀割肉,这么多年过去了,每每想起仍觉得毛骨悚然。
当年的“放羊”和如今的“工地搬砖”某种意义上也许可以划上等号。在社会分工愈趋细化的今天,在各种听上去很美的工种、名头的衬托之下,“工地”一词似乎总有那么点突兀。也常有白领自嘲工作辛苦不如工地搬砖,但谁敢说在自己的潜意识里没有偷偷做过价值排序。以人类趋利避害的本性,真是如此,为什么又不辞职去工地呢?你看,其实人人心里都明镜似的。
书归正传,之所以拧巴到现在,并非单纯因为自己教的娃娃写了这么句政治不正确的话,而是这句话让我逐渐反思我工作的意义,往大了升华——教育的意义。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教育任务。“德”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而构成“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无来自你读过的每本书、受过的每一段教育。我理想中的教育应该是春风化雨般对孩子们人格上的宏观调控。所以,当看到娃娃写的这句话,我感到失败,失职,失察。为什么要上大学?为什么要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教育?难道仅仅是因为找一份只为谋生的体力活吗?写到这里,肯定无数人要跳出来diss我:你凭什么狗眼看人低!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确没有。存在即合理,任何工种的存在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我也无比拥趸98修订本新华字典对于“前途”一词的解释:“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但我要说的不是这个,权当我作为一名一线小教员对自家娃娃们的担忧。孩子们,贾老师想说,劳动是美的,但知识更美,我希望你能用健康的身体去工地挥洒汗水,但我更希望你能用被专业知识武装的大脑去更有效率、更有创造力地劳动。同时,我也呼吁我的家长朋友们:尽你所能,不要吝啬对孩子教育的投资,如果你认为教育的成本太高,试试看无知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