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Z哥“将进酒阁”开业,一众友人相聚,共祝商祺。席间,家长里短,品文说赋,好不热闹。
“将进酒,杯莫停,忽而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Z哥是性情中人,从酒店的名字就读的出来。
酒桌上觥筹交错,推杯换盏,真真就一个“杯莫停”。酒至半酣,H老师提议,不日大家要相约远游,共度三五日光景,以活络感情,开拓胸襟。
T姐表示赞同,并分享了自己的一段出游经历,使我感触颇深。因为现在的人不会再把那一凹槽叫做“仙人洞”。
T姐一行人远游至皖南古镇,在当地老农的带领下,去寻一处唤作“仙人洞”的景致。老农手持柴刀,左劈右砍,开出一条路来,至“仙人洞”脚下。乍一看,却只是一数米见方的山壁凹槽。T姐一行人莫不感到失落,不值当。
当地人把这一凹槽称为“仙人洞”必是由来已久的。一代代传下来,直至今日。我想这称谓应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有所根据而来的。
这里面也许有故事,亦或是传奇,我们不得而知,当地人也无从考究。
我想说的是,迷一样的“仙人洞”只是反映中国劳动人民想象力之丰富,审美能力之高的一个微不足道的例子。
将一处山壁上的凹槽叫做“仙人洞”,这需要想象力,需要创造力,甚至还需要些许勇气,而究其根本,需要的是性情。流于自然的性,发乎于里的情。
这让我想起读过的一本书,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书中,先生从宏观角度,鸟瞰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并作出总结、概括,上至史前,下到明清。
先生对每一个时代的文艺都进行了概括性的分析和说明。先生认为,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并非艺术本身所能觉定,决定它们的归根到底仍然是现实生活。
先生从这一根本出发,对历代的艺术精神进行了概括: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反映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情怀、意趣;明清小说戏曲则描绘了人生百态和世俗人情。
由此,我不得不去联想,第一个把那凹槽称为“仙人洞”的人生在哪个时代。因为现如今这个时代,我们会为这个“仙人洞”而感到失落,感到不值得。
我们正在逐渐丧失审美的能力。放眼望去,我们现在谈论的仍然是远古的龙飞凤舞,夏商的青铜饕餮,先秦的百家争鸣,楚汉的浪漫主义,魏晋的名士风流,南北朝的佛陀世容,盛唐的诗乐之音,宋元的山水意境,以及明清的文艺思潮。
对历史的传承是必要的,但一味地传承只是得其表而失其里,到头来我们会一无所有。摆在眼前的事实是,传承意味着流逝。
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熟读唐诗三百首,不再通晓《论语》《孟子》,不再关心曲艺、小说,对书画雕塑更是一窍不通。这就是传承的结果,传承走向了遗忘。
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缺乏创新。创新才是对历史最大的保护。在创新中我们才能发现历史的巨大功用,才会更加珍惜,才会去做真正意义上的传承。
细思极恐,从五四至今,真正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审美、文艺是什么?我无从得知。
我只知道都得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答案。生活从不缺乏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的眼睛都被现今这花花世界所吸引。功名利禄,金钱世界,香车美女,华服豪宅。不可否认,这些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但也仅仅只能是一部分,它不能占据我们目光的全部。
物质世界的短暂快感并不能取代精神世界的恒久幸福。“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也必须在我们的眼里有一席之地。时不时地再把目光投向我们的内心,审视自己,问一句“我的生活美吗?”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惊出一身冷汗。
可是,这不全是我们自己的错。一个时代的精神世界,必由这个时代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情况所决定。
我们能看到属于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可文艺呢?审美呢?思潮呢?它们在哪儿呢?发芽了吗?
活在历史里的中国人该醒醒了。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审美需要我们自己去创造。
也许是我能力不够,目光短浅,到现在为止我还是无法用一个能堪比“盛唐之音”的词语来概括我们这个时代的文艺。
又或许我们的这个时代只能由下个时代的人来评说。可就算是如此,我们总得留下些什么,好让他们去评说呀!
这是我们的不幸,也是我们的有幸。不幸的是目前为止我们还是无法拥有属于自己的时代标签,有幸的是我们有机会去创造历史。
当有一天,人们去续写《美的历程》的时候,我不希望明清之后是一片空白或是黯然失色。诸君共勉!哪怕你我只是杯水车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