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末,学校举办了青年教师基本功技能比赛。参加比赛的九位老师分别来自语数英政史地理化生九个学科。我是语文学科的代表。比赛后的一次教师会议公布比赛结果,我是倒数第二名。然而,本次比赛却让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应该说,本次比赛结果我已经预料到。根据我的经验,在这种大型的公开课上,要想获得好评,一些因素是必须具备的。比如课堂气氛要活跃,师生要交流。市教育局的领导来学校听课后会这么说,别的学科公开课课后评课时领导会这样说,甚至这次比赛之前我们拿到的评分细则也有类似的要求。我知道,课堂交流是必要的,通过交流老师可以把握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但是,我发觉,这种“师生互动”正在慢慢沦为一种虚有其表的形式。
我的听课经验不能算不丰富。进入教师岗位已有四年。市里面有公开课我会去听。学校里面有语文公开课,无论水平课还是校性课,只要我有时间我也会去听去学习。久而久之,我对一般公开课的一些必备条件和模式便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些课的基本模式大体如下:先是导入。高三课堂最好是考纲和历年真题。这样可以体现我这节课与考纲的结合。下来是讲解某个具体的知识点及其做题方法。之后是针对性的练习。然后是作业。到这里,一节课基本结束了。在此过程中,最好适当地叫一两个学生提问。如此课堂才不至于变成“满堂灌”,不至于那么沉闷。师生必须交流,课堂必须活跃,这早已成为共识。于是就出现了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提问。老师事先安排学生来回答具体哪道问题,并让学生课前获得答案,熟悉答案。又或者,为了学生好回答,老师会找一些浅显的问题在课上提问学生。而这些问题对学生能力的提升一般没有实质意义和价值。
每次我听完别的语文课。我总会想,在这么活跃的课堂之后,学生到底收获了什么。也许知识点是有印象的。但是考试还是不会,还是凭感觉答题。所以这一回我决定,上课不提前安排学生回答问题(一切看学生的自然反应)。当然我还有个大胆的想法:尝试打破已有的模式,挑战自己。
11月13日确定比赛时间(学校只是给出比赛具体在哪几天举办,星期几和第几节由参赛老师自行决定),到11月21日正式比赛,我大约有一周时间可以准备。如果按以上的开课模式去准备一节课来备战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我相信自己能拿个可观的成绩。一来,我教过两年高三语文,对教学内容比较熟悉。二来,这两年来的备课我一直在努力寻找帮助学生提高语文解题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这样说,对于语文试卷的大部分题型,我都总结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解题方法。
但我还是选择了“文言文翻译”这块烫手山芋。这个知识点不仅对我,甚至对学校里有多年高三教学经验的老师也是一个教学难点。老师都搞不定,学生肯定也不懂。所以更有必要讲。我这样想到。事实上,这个知识点在我这两年的备课过程中一直尝试把它攻克,琢磨出一种可行的方法,但每次都无功而返。比赛是临时通知的,当时复习进度已经到了文言文专题。翻译我安排在专题的最后。当时我已经在教学过程中获得了一些零碎的经验和方法。
这些收获其实是源于我上课的一个习惯。讲解知识点的时候我会反复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我是学生,听了我这样的讲解是否就能够听懂了,能自主解题了。也正是在反复追问的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学到了许多。所以我想借此机会把这些收获总结成方法分享给学生。当然,这样做的后果是可以看到的——比赛成绩不会很理想。学校给的评分表我是看过的。根据上面的评分细则,我那种上课方式估计是得不了高分的。但是,我相信,学生对这道翻译题的解答会因为我的讲解多一个方向,而不像以前做语文题那般毫无方向。
上课能够听懂,考试做题没有方向,这种情况无论是我的学生时代还是现在的学生都是普遍存在的。我曾经思考过这个问题的根源。后来得到一个结论:这跟上课方式有一定关系。高三语文复习把知识点打散,也有介绍解题方法。但考试题目文本内容一旦变得跟课上的练习不一样,学生就束手无策了。归根结底,课上的讲解还是不够透彻,不能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上课了。写标题,课件展示考试大纲对于学生翻译能力的相关要求。而后是结合例子解释信达雅的翻译原则。以上这些依旧是参照已有的模式和方法。接着我分析了学生本次期中考试的翻译答案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而后拿历年广东高考翻译题的得分点逐一分析,得出让学生翻译时要关注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结论。
我曾经听过别的高三老师讲文言文翻译。她讲到这里就没有再深入了。其实,我觉得讲到这里还是不够的。语文考试时间是很紧的。分配到翻译题的解题时间最多五分钟。哪有时间想什么实词虚词。再说本校的学生多语文基础薄弱,自然说不上那些水平高的学生才有的题感。
所以接下来我进一步深入。考虑到文言文翻译比较综合,先是用思维导图整合了文言文的所有知识点,接着总结出文言翻译“三步法”。讲完方法便是相应的练习。先让学生自己做题,接着我讲解。根据学生的反应判断学生对“三步法”的接受程度。虽然不能说整班都能整齐回答我的问题,跟上我的节奏,但还是有学生可以在回答的时候运用我的方法来处理问题的。
下课了。就在教室后面评课的老师一一离开座位打算离开教室时,教室后方响起了一阵掌声。我朝掌声响起的方向看去,才知道,是班里的学生在为我鼓掌。
结果公布后,我总在想,不知其他八位老师上得怎么样。我没去听过,所以我无法评论。但如果还是按照基本模式来,而听课老师也还是用固有的思路去评价,我不免要担忧,是否还会出现课堂活跃做题却如无头苍蝇的学生。我想,无论上什么课,就算是比赛,也应该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说实话,遗憾还是有的。我遗憾的是我的努力和尝试没有被同事看到。但我还是有收获的。公开课结束,学生自发为老师鼓掌,至少就我了解过的公开课里这是头一遭。这比获得比赛第一名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