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和佛学结缘的一年。
从年初完全听不懂《金刚经》,到年底《金刚经》不离身。
从听台湾佛系林老师、郭老师讲《生死智慧》,到听成庆老师讲《日常生活中的佛学智慧》,到年末听完万维钢老师对《为什么佛学是真的》的全方位解读,我觉得自己冉然蜕变成一位佛系妇女。
是的,我也曾经以为佛学不过是去庙里烧一柱高香,求佛祖赐予我想要的所谓财富、平安与健康。
然而,现在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佛学绝对给不了我们内心的欲望与贪念,而是赐予我们内心的平静与生活的智慧。
生活中,我们常常误以为学佛学的人,都是难以处理红尘事务而逃遁到寺庙以避世的人。
其实不然,当我们真正去了解佛学后,你为明白佛学为我们的生活打开了一道方便而智慧的门。
《为什么佛学是真的》(Why Buddhism is True: The Science and Philosophy of Meditation and Enlightenment ),作者罗伯特·赖特(Robert Wright)是进化心理学学者和科学作家,这是他今年八月刚出版的一本书,目前还没有中文版。
赖特他本人亲自参与过冥想训练,而且练的还是大乘佛法中的“内观”派 —— 他自称自己的修行并没有取得很高成就,但是,他体验过。
赖特这本书,就是想用现代科学的一些研究结果,去验证佛学中的一些论点。
以下内容看了万维钢老师在精英日课对这本书的解读,以及结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整理而成。
01
什么是“苦”
人生是在受苦,这个意思被人各种发挥。
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是说这个世界故意让我们受苦,我们活着就是被世界惩罚吗?还是说苦不苦跟人的修为有关,如果你是个觉悟者就可以不感到苦?
赖特说,有人考证过“苦”的巴利语,意思是不满足,佛陀说我们的“苦”其实就是“不满足”。
人不满足的根源又是什么呢?主要是因为“贪嗔痴”。
“贪”,就是被一个事物所吸引。钱财、异性或者名声,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是你想得到,这种感情就叫贪。
“嗔”,中文字面意思是愤怒,但它泛指一切负面情绪。凡是你对什么东西有负面情绪,想排斥,都叫嗔。
“贪”+“嗔”=“痴”。
人为什么会有“贪嗔痴”的念头呢?是因为“我”和“外面世界”划分了分界线。
好的东西我们就想得到,不好的东西我们想尽一切办法排斥,于是我们的烦恼便产生了。
02
何谓“无我”
人想要离苦得乐,就必须了解自己所有的主观感受都只是一瞬间的波动,而且别再追求某种感受。
如此一来,虽然感受疼痛,但不再感到悲惨;虽然愉悦,但不再干扰内心的平静。于是,心灵变得一片澄明,自在。
这是尤瓦尔在他的《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一书中,阐述佛教教义时的一段话。
“无我”,就是你并不存在。
也许我们是生活在一个 Matrix 之中,也许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是幻觉。
佛陀说,连你自己都可能是个幻觉。
五蕴,是构成自我的五个东西,中文叫做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在赖特的这本书里,他是这么解释五蕴的:
色蕴(physical body),就是人的身体,英文中经常把“色”这个字翻译成“form(形态)”,这里指代人的身体;
受蕴(basic feelings), 就是人的基本感情,比如痛苦、高兴、担忧;
想蕴(perceptions),就是人的基本感知,比如视觉、听觉、嗅觉;
行蕴(mental formations),它说的是我们的精神形态,也就是想法和行为,包括一些复杂的思想、我们做事的习惯和倾向性;
识蕴(consciousness),就是人的意识。
佛陀用辨证的方法论证五蕴都不属于“真正的自我”,既然如此,那何必还纠结于“你的”、“我的”、“好的”、“坏的”呢。
03
什么是“色即是空”
所谓“色”,就是你从某件事上联想到的“内涵(essence)”。
比如赖特举的一个例子便是在冥想的时候听到刺耳的电锯声,开始觉得很难受,后来他使用了冥想的功夫,先让自己接受“反感电锯声”的这个感情,然后审视这个感情。
后来法相之所以反感“电锯声”,乃是因为它给我们恐惧的联想—— 从电锯声,你会想到电锯,然后你会想到电锯可以锯木头,也可以锯人,它代表破坏的力量。
然而当下的电锯声并不会真正威胁到我们,可怕的是你给“电锯声”设定的内涵。
当他明白了这点,于是“电锯声”便不再那么难听了。这时候电锯声仍然存在,但是似乎就不带负面感情了。再到后来,赖特甚至觉得电锯声还挺好听,他听出来了音乐的味道。
同一个声音,为什么会有前后的不同的感觉?正是前后的变化,让赖特明白“电锯声”是“空”,之所以有好与坏的区别完全取决于我们内心的对它赋予的含义。
每个事物的“色”会受到主观的影响,也会受到这件事物背后的故事的影响。
而觉悟者眼中的世界色感会下降,更多的体会到“空”,也就是不轻易给人、事、物贴标签。
04
如何修得佛学智慧
佛学其实是特别讲究实践的,它并不仅仅是个理论体系,更是修行。
练习的方法,就是静坐冥想。
人类进化而来,我们一出生便在大脑里“预装”很多的模块,这些模块会产生想法,这些想法会通过某种感情吸引你的注意力,“试图”劫持你的大脑。
也就是你常常会被各种想法所吸引,自己想要跟着想法走。
而冥想则是看到想法,承认它的存在,然后跟它保持距离,不去想它,继续专注于自己的呼吸。
当我们通过冥想训练,学会保持专注,那么我们的心思就不会总思前想后,而会专注身边事物之美,从而对世界有了诚实的认识。
于是便获得了对事物的洞见,从而拥有了自由意志和个人真正的自由。
在这一年的佛学学习中,渐渐明白了自己之所以“苦”,乃是因为内心的欲念太多;
当我明白了“五蕴皆空”,也就懂了什么叫“无我”;
从“色即是空”里更是知道了事物原本就没有“内涵”,全在于你怎么想。
当明白了以上的道理,烦恼便随风而飘。
而每天的冥想静坐,更是清除杂念之良方。当内心的杂草被拔除,智慧便自动显现。
这就是我学习佛学的收获和持续学习下去的动力。
再次感谢赖特写出这么一本简单易懂的佛学书,也感谢万维钢老师在第一时间和大家分享这本书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