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原文:>>原文地址链接<<
<small>版权声明:</small>
<small>本文在公众号「说言风语」首发</small>
<small>无需授权即可转载</small>
<small>文中所有图片均源自网络</small>
<small>转载时请务必注明作者</small>
全文 2489 字 | 建议阅读时间 5 分钟
最近我在不断学习后,产生了一种新的焦虑:
越学习越焦虑,而且心情有时还会变得很糟糕。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见过这样的情况?我最近常常会遇见,就像一个长时间在战场打仗的战士,虽然战斗技能越来越强,但是内心过于孤独,心情长时间被压抑,有时也想不打仗。
渐渐的我发现,自我成长的路上荆棘太多,有时真的有点应对不过来了,当然,人生不是除了学习就是学习,还有酒和远方。
我在想,之所以产生这个焦虑的原因,可能还是因为自己过去偷懒太多,现在需要补课的就会太多,压力陡增造成的。
所以,今天我想来谈谈即便升级新的认知系统后,知识数量太多以后,常常出现系统死机的情况时,该怎么办?
1
先来说,避免知识过载。我认为,最重要的就要尽快建立一个认知框架,来保证知识在吸收转化的过程中,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信息过载的危害已经很大,而将信息转化为知识后,也可能造成过载。知识过载有点像手机里反复挑选后装的app一样,数量也有很多,但有些app很少用,甚至根本都忘记了它们的存在。
建立一套完善的认知框架,不仅能够降低信息的过载,更能防止知识过载。因为知识需要在经过转化后,再和其它更多知识发生连接,才有应用的可能,光是学习一个知识点,用处并不大。
接着说,知识过载产生的死机现象,其实,这是一个形象类比,因为我把自己的认知系统比作一台计算机,大家都知道计算机在处理超过自身处理能力的信息时会发生一种死机的现象,认知死机就是越学习头越昏。
过去没有互联网时,我们感觉不明显,现在,更方便的链接世界后,各种各样的信息就如洪水袭来,淹死的首先肯定是不会游泳的,其次对于那些会游泳的人,如果不能及时上岸,最后也会被淹死。
建立认知框架就是这种及时的上岸操作。这个操作能够帮助我们在系统出现处理过慢时及时调配资源,防止出现死机情况。
2
其实,对于大多数从来不升级陈旧认知系统的人来说,我上面说了等于没有说,因为他们喜欢用dos系统连接世界,你在windows或者linux,甚至在mac里愉快的玩耍时,他们觉得你才像个傻逼。
在没有认知框架概念的人的认知里,信息=知识=原则=判断=输出=应用,就是一团浆糊,因为当一个信息被接受后,他们是不知道该怎么办?
他们以为大脑自动就能处理,你看我这么多年不也是就这么过来了吗?
的确,信息接收后,也能自动转化为知识,但是转化为知识后,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框架来组织它们,知识就是知识,并没有什么用的,而且有可能常常感到很迷惑,好像这个知识也可以用,那个知识也可以用。
然后,到底怎么用也不知道了。这就是死机现象,很多人以为读书多就有知识,甚至有智慧,其实是错的。
知识需要形成判断,而不是知识等于判断。
比如,很多打着新鲜知识的知识大量出现,让很多喜欢追求新东西的人,找到了新的归属地——不停的学习新知。
不是学习新知不重要,而是大多数人在没有知识框架时,就盲目的吸收新知识,甚至有一部分人也意识到了框架的重要,开始建立了框架,但是,依然追求全新,对于过去的知识不是一味抛弃就是一味反对。
新知是不是新知?旧知一定什么用都没有?这是很多人都没有想过的问题,而恰恰又是很重要的思考。
所以,思考更重要,没有思考,一味接受,甚至盲目升级操作系统,都是有害的,比用旧知的人,还死机得更快。
3
我们的目的虽然是为了升级操作系统,但是,是继承发展的关系,就像一个人不可能再回到小时候一样,有些知识可能是很重要的常识,我们很早就知道了。
那为了避免出现死机(头脑混乱)现象,我们该怎么办呢?我有三点体会供大家参考。
首先,一定要建立一个认知框架。通过框架来获取知识,吸收知识,是很重要的。
方法很简单,比如,给知识分类。不要小看这个分类的动作,很多人根本不知道知识需要分类,更不知道知识该如何分类,哪些知识分什么类,哪些知识到底有没有搞清楚。
当你想起楚这个问题时,框架也就能慢慢开始建立起来了。而建立的框架候,你会发现,原来自己对某个知识的思考基本没有,而对某些知识却是思考过剩,比如,我过去常常看心灵鸡汤的书,胡说八道扯淡的知识就过剩了。
其次,新知识学习时,要能关联到旧知识,哪些需要升级,哪些需要新增。
方法也很简单,当发现一个新知识时,暂停一下,问自己这个知识是不是真的新知识?当这么一问后,你会开启提醒机制,大脑就会保持警惕,当对新知识深入了解后,你其实也就完成了关联对比的操作,自然就能明白知识的新旧了。
斯科特·杨在《如何高效学习》一书里曾提到,认知框架就像是知识间的高速公路,当你不断打通一个又一个知识城市之间的高速公路时,知识就会开始自由流动起来。而知识并没有新旧的区别,只有用多用少的区别。
最后,对于一些基础的模块框架,也需要升级。当你使用一种框架打磨知识后,思考力会飞速提升,这时就会发现原来在建立框架时没有发现的遗漏,这时就需要我们及时去修补,而不能视而不见。
比如,读书的框架,写作的框架,都需要不断思考升级,认知框架可能是最大的框架,但是对应到具体的能力时,可能又需要独立的功能框架,这时,也需要我们分清楚他们的局限的优势,才能不被框架所限。
软件工程学里常说的一句话:升级系统有风险,操作需要谨慎。换句话说,就是升级固然好,但是一定要先确认清楚后再小心升级,升级框架不代表随时都要升级,不要犯了为了做事而做事的思维陷阱。
| 持续践行
我想,以后是不是可以适当穿插一点,读书笔记和电影影评,甚至尝试写写100字的迷你小说。
很多人以为写作的字数写得少,一定就能写得很好,而事实上可能恰恰相反,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越是凝练的话,越难写,需要高度概括能力,而扩展开写,可以容忍一些废话,多余的话,反而衔接更好。
可残酷的事实是,没人写,没有人相信写作有多大作用,意味着也就更没有人愿意真的去思考践行了。
我一直在想,到年底时,到底有多少人在年初放的狠话能实现,持目以待吧。
思考不会停下,只会越跑越快,这就是践行的惊喜,不要看着惊喜很开心,忘记了路在脚下。
持续践行,从每天完成一件事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