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娱乐圈一对虐恋15年的金童玉女分手了。女人说她的字典里永远没有结婚两字。男人却坐拥小24岁娇妻,儿女双全。
他们就是和我一样的70后,80后,一定都记得的王祖贤和齐秦。
两人冲破很多障碍分分合合15年,最终却因为王祖贤得知齐秦有一私生子而彻底分手。
这次打击让王祖贤在事业巅峰远走加拿大,从此一个人生活,闭口不提婚姻。
王祖贤的这种受伤心理在心理学上,有个词叫“泛化”。它是指把一件特殊的事,看作会普遍发生的事。
这种感情的伤,确实会让人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感觉。很多人觉得,当受到严重的心理伤害时,难免会发生这种“泛化”的表现。
但我们也会发现,面对同样的伤害,有的人更容易走出伤痛,有的人却会因惧怕类似事情或场景,深陷其中。
不仅在心理学上,很多心理问题都与“泛化”相关,在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烦恼来自于这种“泛化”。
罗素在《幸福之路》这本书中,曾经写到:
亲身体验的事情自然会比大量缺乏切身体会的事情给他们留下更深的印象。这让他们产生了比例错觉,过分强调了也许只是例外而不是典型的事情。
他指出,这种把例外当成典型事件的情况,很容易让人产生受害妄想。
我自己就曾有过这样的经历。
几年前,我在单位遭遇了一次极不公平的晋职对待。我一度因此质疑我所在的单位,甚至整个行业。
我觉得这个单位甚至行业可能就是这样,并因此彻底丧失了工作动力,深感抑郁。
其实,我们单位也有很多人是因为工作出色受到的提拔。我遇见的情况和领导只是特例。但我却对这些视而不见,只是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中,觉得单位和领导都在针对我。
后来,通过心理咨询我才明白,在我这种“泛化”的背后有更深层次的心理原因。
罗素在《幸福之路》这本书中告诉我们很多种引起受害妄想的原因。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受害妄想一直根植于对自我价值的过分夸大。
我们经常因为只能看见自己的付出,看不见自己内心小小的欲望,才放大了自己的委屈。
我们也经常因为对自己的评价高于外界对我们的评价,而感觉到被轻视。
这些小小的妄想都变成烦恼,让我们心烦不已。
人这一生,谁也不会像我们自己这样重视我们、爱我们。就像我们也会说别人坏话,看见别人不好、误会别人一样,别人也可能会同样地对待我们。
同样地,就好像我们那么做的时候,很多时候并没有走脑和想伤害对方一样,别人也没有伤害我们的意思。
所以,我们不妨在感觉到外界的敌意时,多和自己对对话,看看事情是不是真的想我们想的那样不好,亦或只是我们又想多了。
我想摆脱了心理的一缕缕受害者情绪,我们的心里会觉得更轻松,人也会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