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同样的事情会再次发生,虽然有点在预料之中,但多少还是有点影响心情。那个孩子的妈妈又说了同样的话,那个孩子又没来。如果只是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我只会说知道了,不会多说一句其他的。可这是个认真努力的孩子,对学习充满了好奇心,不仅如此,他还对生活有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思考,确实是非常难得的孩子。当然他的母亲对此肯定功不可没,我也很尊敬她。只是在她那里也会发生这样令人费解的教育事故,这让我有想要做点什么的冲动。
平时她也会给我发一些小视频,她认为比较有趣的吧。她会为了课时或者成绩来跟我面谈,非常直接,就是那种情商不太高的家长,但我能充分理解她的意思,每次也都能给她做出积极的回应。一方面是她的孩子确实不错,另一方面是觉得她是为数不多的比较明理的家长吧。虽然不太会说话,但是说出来的话也都有道理,值得考虑。
每次到了交费的时候,她就会说孩子不想来了。因为上次她也是这样说的,我信了,心里还反思了好久到底为什么不想来了。结果后来又来了,是为了课时次数,她用一张纸记录了每一次来上课的时间,算下来还欠三次才能达到承诺的课时数。我恍然大悟,是我疏忽了,没有准确记录课时次数,觉得课程补齐了就可以了。我立刻答应继续补三次课时,她也很满意我的态度,于是再续前缘。这可以说是我的疏忽,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言必行行必果,考虑不周是会失去人心的。
这一次,我准确记录了每一次课时,减掉了他生病没来的那一次。昨天我还和那个孩子沟通得非常愉快,还给他交代了欠的课时已经结清,该交费了,给了他适度的优惠,并且叮嘱他不要缺课,他妈妈方便的时候交就可以了。然而同样的情况又出现了,或许在她那里,我是不是又疏忽了什么呢?
我回了她微信,说了孩子并没有不想来上课,而且很努力,就是心疼妈妈吧。但我也只点到为止,没有说太多。
因为孩子曾经给我说过妈妈的事,家里的事,哥哥的事。强势的妈妈和内向又不顺利的哥哥的故事深深影响着这个孩子,他说妈妈明明答应做完了作业可以玩的,但是转眼就开始训斥他,让他很无奈。或许,在大人眼里,孩子有什么自尊心呢,大人不守信是家常便饭,孩子的一切都是父母给的,包括自尊心。这就是现实中的教育事故,屡屡发生,到最后孩子叛逆期的时候,一下子反馈出来,可能会让家长猝不及防。
我很无奈,作为旁观者,我只能安静的倾听和体恤的抚慰。也许孩子都想要一个理想化的氛围吧,其实我们大人也想要啊。理想化的氛围永远只能存在于文学作品里,现实往往就是遍地残伤,而且表面上几乎看不出来,全都是隐藏在内心世界里的暗涌。不要惊讶某一刻爆发出来的负能量太强大,那只能说明曾经反复戳刺的力度和强度都太大了,导致一个好端端的肉体包裹不住越来越难蜷缩的精神了。接受吧!曾经犯的错,最后要面对。
并没有跑题,如果这篇有主题的话。但是哪有什么主题,就是因为下雨了,因为追剧,因为各种担心,因为内心坦荡,因为放弃思考,因为内心喷涌而出,因为很多……所以必须立刻马上写下来,仅此而已。
我经常对大人的世界感到不解,多过对孩子的世界的那一点显而易见的不解。或许,应该说对我们的世界感到无奈?其实就是无奈,我们没有办法对任何事都做出理直气壮的反应,不能接住上天抛洒下来的任意球,更不能潇洒的对着时间说来了或者走了,好像每一天都在纠结中死去活来,但没有人会轻易的放弃自己,都在好好挺着呢,这就是人的伟大之处吧,苦也好,喜也罢,都能以惊人的方式消化了。装进去也好,扔掉也罢,都带着自己的行李前进着呢。这样看来,想太多和什么也不想结局也差不多的样子。
最近唯一的收获就是,终于明白了——方式的重要性。观点固然重要,但没有好的表现方式来展开,就算有极强的呈现能力,也无法创作出令人回味的有力的作品。结构和风格都是后话,首先得磨出光泽——那些闪闪发光的珠子,那些可以铸造成剑的钢坯,那些最初的奇思妙想,或者奇怪的直觉之类的吧,没想到那些才是硬核。
普通人的需要就是现实中的痛苦要在作家创造出来的理想世界里得到缓解,甚至分担,最终得到治愈,进而获得在苦痛中继续前行的力量,再或者能够视现实的苦痛为磨练那就更有力了。
这样或许才是创作的意义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