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我们的2016的话,我最想用的是“焦虑”,前所未有的焦虑。这种焦虑伴随着一次次的无效推广,一次次的无法触达,一次次的羊毛掠夺而愈发严重,严重到我们开始怀疑:农业app领域的创业到底有没有机会?
大概是2015年初的时候,出现了诸如农村电商,农业自媒体,互联网+农业,农业app等等“大风口”,他们光鲜亮丽,资本蠢蠢欲动,仿佛手上拿的已经不是钱,而是已经注定中奖的彩票;我们团队就是在这股风潮下,一头扎进了这个大坑中;起初孙总找到老大的时候,老大刚从一家干了九年的农资行业媒体离职,一番“忽悠”+“画饼”,她就接下了当时算是母公司内部创业的项目,那时候项目还不叫农活帮,叫农飞的。对标对象就是当时如日中天的共享经济典范滴滴打车;我们信心满满:出行市场才多大?相比于农业农服这个动辄上万亿的市场,实在是不值一提;
然而,理想很美好,现实太残酷,有些坑是要自己亲自掉进去,再爬出来,才会深有体会!
为了快速抢占市场,简单的初期市场调研后,我们在办公室里做出了第一版本的农活帮产品:只有最简单的下单,接单,结算,评价功能,没有用户体验,没有拓展功能,更多是基于微信服务号框架开发出来的功能。为此花了大概50万的外包费用,在两个月内做出了产品,并经过了内部测试,在确保功能实现的前提下,准备趁着植保作业的时候,挑几个样板市场,狠狠的干他一笔。
2016年7月份,我们正式决定在湖南宁乡县做我们的第一个样板市场,采取的是平台+当地合伙人的模式;最终完成的数据大概是在1-2万亩,接触实际作业的植保无人机作业队7家,而这,就花了我们两个月的时间!
线下验证模式的时候,我们发现,作业队会问:“我们作业队需要的就是能把钱收上来,你们能么?”农户会问:“你们怎么保证作业效果,要是出了药害,找你们还是找作业队?还是找卖药的?”最多的还是会问:“你们平台不收费的话,怎么活呢?”是啊,没有资金来源的时候,我们怎么活呢?
于是我们回来,思考我们的商业模式,调整我们的产品设计,规划我们的运营方案,最主要的,我们自己组建了自己的技术团队,不用再外包了!
一抬头,2016年就只能看到尾巴了……作业淡季怎么办?不能下市场了,没关系,我们集中精力做线上吧!
然而,线上的用户在哪里?我们找不到你们啊!
因为我们产品设计的是两端分开,不可避免的要做两端推广:一端是能够提供各种农业服务的组织个人要用的帮手端,它有接单,规划,结算功能;另一端就简单了,只要是涉农的都可以用的农户端;它最主要的是下单功能。
为了拉帮手端,我们找了农机方面的行业媒体,一起联合做了个“测一测你是不是农机老司机”的H5小游戏,一场活动下来,大概只拉来了1000多个农机手;
为了农户端注册,我们元旦的时候在微信服务号里做了个元旦嘉年华的抽奖活动,不想却引来了一群羊毛党,他们对平台一点价值都没有,只有满身的戾气,一言不合就问候家人。
心好累,为什么我们做的基于合理分配农服资源的app就找不到我们的用户?
难道是农户都不上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