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序为阳明先生的学生钱德洪所作。 序中对《传习录》的编排、刻印等有关问题作了些说明,这对我们今天了解这本书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其中有关对先生思想观点的概述,对本卷的内容作了一个简要提示,为我们提示了一条理解《传习录》的思路。
明朝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十月,阳明的门人南大吉,命其弟逢吉校刻《续刻传习 录》于浙江绍兴,分上、下两册,上册即《初刻传习录》,下册为王阳明论述学术的书信九篇,并附“示弟立志说”和“训蒙大意”,此续刻本即今本之中卷。
钱德洪(公元1496——1574年),初名宽,字洪甫,号绪山,时称绪山先生,浙江余姚人。王阳明先生的大弟子,为王门“授业师”之一。在入京殿试途中,闻阳明先生病逝,即不试而奔丧。三年后中进士,官至刑部郎中,后在野三十年中以教授为生。他待子弟严而有礼,教学上因势利导,不时警诫,有“教授师”之称。
该序中,对先生的一些观点进行了强调:其中在《答徐成之》两封信中,先生说:“赞成朱熹的观点,排斥陆九渊的观点,长期以来已成定论,想要改变,十分困难。”这两封信就是为了调解朱陆之争,使人们通过自己的思考而明白这一点;关于其他知行本体方面的论述,在《答人论学》、《答周道通书》、《答陆清伯书》、《答欧阳崇》等四封信最为详尽;在《答罗整庵书》中,明确道出了格物应是学者平常所做的工夫。先生平生面对世人的诽谤和诋毁,在万死一生的逆境中始终不忘讲学。他老人家深忧我们这些弟子不了解圣学而被功利和技巧所迷惑,以至毫无知觉地沦为禽兽 夷狄。先生终生兢兢业业地追求与天地万物溶为一体的境界,直至死而后已。这种孔孟以来圣贤所独有的良苦用心,并不因学生和亲人的劝慰而有丝毫的减轻。以上所述先生的情怀,在《答聂文蔚》的第一封信中作了详细的表露;先生在《答聂文蔚》的第二封信中,详尽地揭示了‘必有事焉’即为‘致良知’的功夫,论述明白简洁,使人很容易找到工夫的下手处,所以也增录进来。南元善当时的处境极其艰难,仍以讲授阳明学说为己任,最终遭受奸臣排挤。但他仍然认为,他接受阳明学说是一生最大的幸事。因而,他没有分毫的忧愤和悔恨。
阳明先生和他的弟子们,为了宣讲心学理论,无论物质条件多么艰苦,还是遭受世人的打击和诟陷,始终矢志不渝,奋勇前行,只为世人能走上一条光明的人生旅程,这种精神,值得后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