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 题
8月末的时候没能参加月末的赠书活动,原以为“逃过一劫”,谁料到月末规则变动,还是要交一篇文章。不过转念一想,像这样一个自己能认真倾诉、他人愿意认真倾听的机会不多,就和大家聊聊自己阅读习惯的改变吧。
记得小时候,家里有为了农村文化普及编纂的简化版本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都看了好多遍,偏偏《红楼梦》,读了几页就觉得头大,扔在一旁。大姨家还有半柜子的小人书,什么《阿凡提的故事》、《草原英雄小姐妹》、《曹冲称象》等等,也是翻来覆去的爱不释手。那个年纪的我,对世界充满好奇,觉得英雄就是一往无前,觉得人物就要顶天立地,扫地擦桌子吃完饭抹嘴什么的,对于英雄来说都是没用的,单纯快乐傻乎乎。
后来稍微大了一点,办了一张县图书馆的阅读证,周末的早晨就会跑去看书,那个时候图书馆里还生铁炉烧煤球,有时候去的早,屋内屋外一个温度,从架子上调了书,还要挤上一个有温度的位置,那样才来的舒服。对于图书馆阅读书目的记忆,只记得家里还尚无闲钱订阅的《米老鼠和唐老鸭》,全彩画刊,感觉每次翻开都是高级纸张的味道。以及不知为何记忆当中牢牢伫立的一本我不太记得名字或许是孙悟空漫游人体之类名字的科普读物,大意就是讲孙悟空变小以后被人喝进肚子里,然后从喉咙开始漫游的小书。童年家里还有一本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合集,里面的故事大概都忘记了,唯独记得有一段描写,战后的生活条件不好,小主人公拿到一块糖都不舍得嚼,一直压在舌头底下,可以让糖味儿保持一整天,我试过几次,没几分钟就吃了两三块,实在是没什么耐心。还有一本《理由报告文学选》,就觉得作者的笔名好玩,还记得一篇击剑运动员的故事。感觉那个时候的自己也没啥长进,但知道书可以是彩色的可以是和自己有关的,想来也很好玩。
再年纪稍微大一点,已经有一些自己可以支配的零钱了,比如偶尔的早餐钱和午餐钱,可以存下来买书。那个时候我是不爱逛新华书店的,觉得里面的书又老又丑,远没有学校隔壁十字路口拐弯处的小书店来的有趣。但小书店也有小书店的“小气”,没有板凳不说,站着都不许看很久。有些薄一点的书,只好分几次看完,看到一半回家晚上临睡前抓心挠肺的,就想知道后续如何发展。也有机会去租书了,那个时候自己还没有什么版权意识,还买了好多本盗版的金庸先生的小说——无他,唯便宜耳。后来还是在小书店,结识了我在书友会提到过很多次的《今古传奇·武侠版》,一发不可收拾,每到月初就天天跑到书店老板那里去打问新的一期来了没有,看着他从月刊变成半月刊变成旬刊,钱包越来越扁,家里的书越来越多。那个时候对于武侠,对于江湖,对于男女之情有了模模糊糊的认识,知道英雄不能是为所欲为,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知道江湖离自己很远,恨不能身与,恨不能远游。
再到后来,读书的时候有了一点思考,看到背景的时候多了一层想去了解的心思。读倚天时候想知道朱元璋如何如何,读射雕时候想知道铁木真怎样怎样,顺带着就勾起了对历史的兴趣,开始读一些历史书籍,读一点中国的,读一点外国的。再后来,会因为偶尔的一档综艺、一部电影、或者一篇推荐,去找寻相关的书籍,连带着喜欢读的书越来越杂。
其实啰嗦了半天,我的本意是想说小时候喜欢小说,然而现在喜欢看散文。一来是因为时间有限精力有限,小说无法短时间内完事儿,二来是把阅读当做一种放松,一种对精神的熨烫。比如汪曾祺先生谈世间风物谈吃谈星斗其文的《人间草木》、《生活,是很好玩的》,丰子恺先生忆儿时谈给孩子们的话谈美与同情的《日月楼中日月长》,这些书里没有正邪没有善恶,没有推理没有转折,有的仅是简单的回忆和温暖的文字。不是说自己不再爱读小说了,而是觉得之前因为自己的浅薄错过了一些美好的东西,剥去情节剥去修饰剥去辞藻后的文字,有着自己的魅力,能让疲于奔波囿于科技的自己,再次见识的单纯文字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