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球范围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建设智慧城市正在成为一个越来越热门和普遍的话题,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已经开始探索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之路。上海作为中国第二大城市,作为国际大都市,自然也不例外。那么,究竟什么是智慧城市?上海是如何建设智慧城市的?上海智慧城市建设有何成效和不足?未来上海如何建设智慧城市?本文试图对上海智慧城市建设进行回顾、分析和展望,回答上述问题。
智慧城市=智慧管理+智慧生活+智慧发展
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导致城市人口和需求不断增加,然而城市资源毕竟是有限的,不断扩张的需求和有限的城市资源之间必然产生矛盾和冲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城市病”,例如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公共安全等。面对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各类问题,IBM于2008年提出“智慧城市”的理念。数年来,关于智慧城市的内涵学术界、IT界众说纷纭,未有定论。上海社科院信息研究所研究员王世伟给智慧城市作如下定义:“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信息基础设施为基础,以社会、环境、管理为核心要素,以泛在、绿色、惠民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实践。”
在笔者看来,“智慧城市”即“智慧+城市”,也就是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智慧型”的信息技术应用于城市的各个方面,满足城市发展需求,最终实现城市管理有序、城市生活便利、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具体说,智慧城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智慧管理。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智慧城市意味着智慧政务、智慧城管等,即利用日益发达的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政务管理电子化、信息化,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二是智慧生活。对于市民来说,智慧城市意味着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社区、智慧养老、智慧文化、智慧体育等等,人们生活中的种种需求,都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智慧化”,让人们获得最大限度的便利;三是智慧发展。从城市当下的产业、经济发展到城市长远的发展,智慧城市意味着城市本身需要以信息化为依托,不断拓展和开发智慧经济和智慧产业,同时,也要寻求城市生存、生态环境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平衡点,在保持城市不断发展的同时,保持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
上海智慧城市建设回顾
智慧城市的理念一经推出便得到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全球掀起了智慧城市建设浪潮。中国于2014年8月出台《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第一次对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上海则早在2011年就开始探索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第一轮三年行动计划于2011年9月发布,到2013年底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在工信部组织的中国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中,上海以综合指数111.02排名全国第一,在网络就绪度、信息通信技术应用等两个二级指数排名全国第一。2014年9月,《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4-2016年行动计划》出台,在第二轮智慧城市建设中,上海着力实施“活力上海(LIVED)五大应用行动”,强化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产业和网络安全保障“三大支撑体系”,引导推动50个重点专项。
2015年12月,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首次发布了《上海市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从网络就绪度(信息基础设施)、智慧应用(信息感知与智能应用)、发展环境保障(工作制度建设)三个方面对上海市整体以及各区县的智慧城市建设作了全面评估。报告显示,上海智慧城市建设整体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同时,从各权威研究机构对全国各省市信息化发展水平以及智慧城市建设水平的评估结果来看,上海均名列前茅。
上海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分析
作为国际大都市,上海智慧城市建设可以说走在中国其他城市前列,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不过从全球视野和智慧经济、智慧生活等具体领域看,上海智慧城市建设仍有不足之处,仍然面临较大的挑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上海智慧城市建设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根据上海社科院信息所发布的2015全球智慧之都排行榜,在全球20个世界性中心城市中,上海排名第15位,落后于所有发达国家中心城市,仅高于布宜诺斯艾利斯、迪拜、孟买、开罗、里约热内卢等发展中国家中心城市。对此,应该正视和反思自身的不足,向国际先进智慧城市看齐,学习先进智慧城市的建设模式、制度、理念和做法,紧跟国际智慧城市建设步伐,不断缩小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其次,上海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产业实力有所不足。众所周知,目前国内互联网巨头BAT和京东、小米、乐视等互联网企业均在北京、深圳、杭州等地,上海仅有携程、大众点评等体量相对较小的互联网企业,同时,在“大、云、物、移、智”等新兴信息技术产业领域,国内许多地区已先行一步,如无锡在物联网领域、重庆在云计算领域、贵阳在大数据领域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产业的不足将直接影响智慧城市的建设,因此,上海应该以更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拥抱互联网和新兴信息技术,鼓励和扶持互联网创新创业,为互联网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汇聚上海,从而提升上海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水平,助力上海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第三,智慧城市建设模式有所不足。这也是当前智慧城市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智慧城市建设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城市管理、城市生活,因此应该从城市的各项需求出发,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各类智慧应用和智慧系统,也就是“从需求到供给”的模式。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常常相反,也即智慧城市建设往往从政府出发,由政府主导、规划和设计,这种“从供给到需求”的模式往往不能及时、准确、全面地满足市民的真正需求,可能还会造成政府资源和公共资源的浪费。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了解城市管理、城市生活和城市发展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建设电子政务等智慧系统,开发涉及市民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智慧生活应用,提升民众对智慧城市的感受度。
第四,上海智慧城市建设中信息和大数据共享仍有不足。智慧城市的特征之一就是信息和大数据的高度共享,由于城市管理和城市生活涉及政务、城管、交通、医疗、教育、文化、人口等多个模块,要在多部门之间进行信息和大数据的共享,并非易事,“信息孤岛”的现象仍然存在,给智慧城市的建设带来了诸多障碍。对此,政府部门应该加强顶层统筹规划和设计,加强政府信息平台和智慧系统之间的对接和联系,建立统一的大数据库和信息网络,不断提升信息和大数据共享程度,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未来上海智慧城市建设展望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上海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任务也越来越艰巨。最新发布的《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要求“深化智慧城市建设”,明确“落实网络强国战略”、“建设高速移动安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深化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利用”、“全面推广智慧应用”这四项重要内容和目标。
笔者认为未来上海智慧城市建设有五个关键点:一是顶层设计和规划,应该不断完善智慧城市建设各项制度,建立智慧城市建设体系,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大、移、物、云、智”等新兴信息技术和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硬件和软件的保障和支撑;三是“从需求到供给”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根据城市的具体需求建设智慧系统,开发智慧应用,有针对性地满足城市管理、城市生活和城市发展的各项需求;四是构建大数据和信息共享网络。只有实现城市各部门信息和大数据的高度共享,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网络的作用,促进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五是确保信息安全。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确保信息安全、准确和有效,如果信息安全得不到保证,可能会给城市管理和城市生活带来不便甚至引发严重的问题,所以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不可或缺。
长远来看,智慧化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未来智慧城市将在不断发展的“大、移、物、云、智”等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所有的信息彼此关联,形成信息网络和信息系统并实现信息共享,为城市管理、城市生活和城市发展提供智能和便利的服务,真正实现“智慧城市”的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