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题记
《李尔王》是莎翁四大悲剧之一,讲的是不列颠国王李尔因年事已高心生退意,决定将国土和权力分封给三个女儿,爱听谄媚的他最终把国土分给了对他巧言令色、心怀叵测的两个大女儿,而诚实朴素的小女儿因表示不能把全部爱都给父亲,被李尔剥夺继承权,不给嫁奁并远嫁法国。
退位不久的李尔迅速被获得分封的两个大女儿联手赶出家门,流落荒野。在一个暴风雨夜,荒原之上,李尔终于醒悟过来,悔恨交加而崩溃癫狂。
但两个女儿对落魄中的父亲仍不肯罢手,欲弑父以除后患。危急时刻,小女儿为救父亲摆脱困境,兴师来伐,却兵败被俘虏惨遭杀害。李尔怀抱着死去的小女儿,在悲叹永远的失去了最爱的时候,也放下了这个世界的恩恩怨怨,悲痛而亡……
观毕,思绪一直停留在李尔的疯癫中……
李尔疯了,源于那喜欢听好话,喜欢被奉承的虚荣心。
老年的李尔已有点居功自傲,糊涂而又迷恋虚荣。荣耀和金钱早已不能满足他的内心,没有安全感的他最渴望得到一份承诺永恒的至爱。两个大女儿用花言巧语迷惑李尔,令这位不列颠国王陶醉了,醉得飘飘然,醉得一塌糊涂,醉得忘乎所以,醉得让他觉得这动人的语言就是真正爱的体现!然“美言绚烂而多虚假,真话逆耳而多诚意”。这表面的爱,虽满足了他一时的虚荣,却蒙蔽了找寻真爱的双眼。以至于当真诚坦白的小女儿科迪利亚说出:“我爱您只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时,李尔勃然大怒,将平日最疼爱的小女儿赶出家门。
“人愈没有什么,愈要争取什么,愈想炫耀什么……”,由于缺爱而错爱,这是李尔的悲剧,也是人性的悲剧。濮哥精湛的演技,那娴熟的语言,将李尔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篱雀养大了杜鹃鸟,自己的头也给它吃掉!”
李尔疯了,源于两个大女儿的“孝道”与“贪婪”,源于自己的暴怒之下的无助与滑稽……
从大女儿戈纳瑞要求裁减父亲的侍卫,到二女儿里甘对父亲避而不见,一直到最后李尔在暴风雨之夜冲出宫廷,终至疯狂。这中间两个女儿的冷酷与无情表现的可谓淋漓尽致,将利益世界中人的贪婪本性表露无疑,狠狠地鞭挞了利益世界中权利的争夺和人性的冷漠。剧中连天的凄风冷雨,濮哥那近乎疯癫的表演,营造出一种黑暗的、恐怖的气氛——人性泯灭了,道德沦丧了,世界成了地狱……
恰如剧中弄人所言“老父衣百结,儿女不相识,老父满镶金,儿女尽孝心。命运如娼妓,贫贱遭遗弃”此时的李尔第一次透彻的认清了自己,对贫穷,对权力、欲望,都有了不一样的感受。明白了大女儿们那口口声声说出来的爱,都源自欺骗和利用。唯小女儿一字不提,步步相随的真情,才是本心的流露。此时的他只怪自己糊涂自己蠢,悔之晚也……
李尔醒了,被小女儿坦诚的爱唤醒…….
当李尔与小女儿历经磨难,终于重逢时,让我们体会到了那感人的父女之情, 即使被父亲误解,仍对父亲充满感恩之情的善良的小女儿,于是这种血浓于水的情感又让这幕悲剧充满了感动之美。小女儿用她那坦诚而善良的心,发出了对父亲爱的呼唤:“啊,我的亲爱的父亲!但愿我的嘴唇上有治愈疯狂的灵药,让这一吻抹去我那两个姐姐加在你身上的无情的伤害吧!”李尔被小女儿的真情感动,褪去了国王虚荣的外衣,回归到一位真实的父亲的形象。
当小女儿不幸身亡时,李尔王发出最后的悲号:“可怜我这丫头,给她们绞死了!完了――完了――没有一丝生命了!为什么一条狗、一匹了马、一只耗子都有生命;偏是你,没有一丝儿气息?你一去再也回不来了!――永远――永远――永远――永远――永远不回来了!”这时的他终于懂得人间最可贵、最值得珍惜的,是不能用金钱、权势收买的真挚情感,过去包围着他的那些花言巧语,全部都是欺骗、阴谋、包着糖衣的毒药罢了,作威作福的权势和美好的“人性”是不相容的。
最终,悔悟了的李尔王和他的小女儿紧紧抱在一起,相拥而亡。这种骨肉亲情的爱是多么的弥足珍贵,那种经过泪水洗涤的纯洁之爱是多么的令人动容,又多么的朴素!
“人间自有真情在,宜将寸心报春晖”,活在当下的我们,既要善待自己,更要善待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