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年是高考改革的全面推进之年,语文科目的试卷有何新变化、新发展?试题如何反映考试内容方面的改革?时间仓促,下文是大拙就2017年高考语文云南卷进行简单粗浅的分析,以期抛砖引玉,请各位同行指正。
体现“核心素养”,考查“关键能力”
——2017年高考(云南卷)分析
综述:
2017年高考语文卷(全国3卷,云南选用),在设计上应该说和考前公布的改革方向是吻合的。论述类文本选用论文,考查逻辑论证和批判推理能力;实用类文本选用报告,考查信息处理和超文本阅读能力;文学类文本选用散文,考查审美鉴赏能力。
学生应该具备的这些阅读能力,文学文化素养,思维品质,大拙认为就是语文课要求学生具备的“学科核心素养”。
全国三卷阅读反映了信息时代阅读的特点和要求,考查了阅读的“关键能力”,有效提升了测量的信度和效度,这将会促进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更多的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文学素养和思维品质的全面培养,从而在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论述类文本选择了贴近时代的材料《留住乡愁》,把立德树人贯穿阅读材料之中,给教学带来的启发是:我们应该让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落实到社会生活,让阅读教学回归“工具”本位。
全国3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了呈现平凡温馨生活的散文《我们的裁缝店》。命题涉及到小说的思想情感、人物形象、叙事艺术、语言风格等文学阅读的核心要素,在全面检阅考生文学素养的基础上,突出审美鉴赏能力的考查。
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择了有关“文化遗产”的三段阅读材料,全面考生阅读的思维品质(归纳,综合,比较分析),题目中有文字也有图表,在考场内要快速阅读得分要求考生带着问题进入文本,去迅速的搜寻、锁定、分辨和提炼关键信息,真正的考查了考生检索、理解、分析、评价等“关键”能力。
就如三月份传达的高考语文改革的会议精神,高考语文科目的最大变化,是取消之前的二选一的选考题,把实用类和文学类文本阅读均作为必考题,实现了全覆盖。
之前在云南或者就说在保山市,在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题二选一作答时。大概90%的学生就选择实用类文本阅读,甚至有老师在复习甚至教学时,有意的引导学生放弃选择文学类文本阅读(因为据统计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平均分要低于实用类文本)。不管承不承认,高考是教学的“指挥棒” ,学校和老师当然在有限的时间里,考什么就教什么,所以文学类教学有淡化倾向。相信以后,语文教学一线因应试产生的偏差会得到扭转。
文言文阅读和古代诗歌阅读在前两年的基础上稳中有变,改变的主要是淡化了对文言字词的考查,更强调对文本意义的理解,以及延续对传统文化常识的考查。读懂读懂读懂(重要的事……),还是对古诗文阅读的最根本指向和要求。
从“变”说到“不变”,高考题型最稳固的题型还是古诗文默写,默写考查的是学生能级最低的“识记”能力。但从语文高考体现的学科核心素养这个方面来看,因为高考考五分,所以学生背诵优秀诗文就成了必要,除了文化传承的意义层面,一定量级的背诵,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语言模型、塑造语言机制、获得情感教育和思想文化教育,个人觉得这个题目比以往高考降低一分有可待商榷之处——应该加点分值(个人意见)。
语言文字运用(语用)题目除成语病句连贯三个传统考题之外,今年最大的变化是19题重点考查了“得体”,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看,第21题考查的“推断”实际上考查的仍然是得体,只不过是从内容感情色彩的得体转向考查内在逻辑的得体。这两个题目看起来变化不大,但是大拙认为它是语文教学告别“情怀至上”,回归本位(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实践性课程)的趋势。我们以后的语文教学应该有所触动。
最后是作文,高考三卷的作文一开始引起了大拙身边的很多老师哗然,和我们平时备考写作基本挨不上边,但再一体会,觉得合乎情理,“规定副标题”的命题作文方式,严谨中体现灵动,内容“我看高考”和“我的高考”在统一中兼顾了学生的差异性,可以采用不同文体进行创作,既可议论,又可叙述,还可抒情,最大好处是很大程度上杜绝宿构。
我手应该写我心,做真人说真话写真文字,我喜欢这次作文题目——尽管确实押不准题了。
这种贴近考生实际生活,体现社会人生的不同形式的命题作文,给今后数年高考作文题目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何为“学科核心素养”?大拙的理解就是我们学科培养人的方向,也就是“语文教与学的活动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高考语文给语文教学的启示:语文教学活动,要有利于学生储备终身学习的语言、文学、文化的必备知识,提高语用水平、塑造思维品质,提升审美境界、涵育人文精神,以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核心价值标准,最终推动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实现。
附答案:
眼睛都花了,看一下大拙的“书法”辣一下
喜欢点赞即可,谢谢亲能看到这里,让大拙不是喃喃自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