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宝贝以后,几乎所有的旅游都是亲子游了,去爬山、去草原、去海边、去动物园、去博物馆、去小河沟、去大公园,不同的场景有着不同的乐趣。
还记得第一次带宝贝去海边的时候,他站在水边,海浪来的时候特别紧张,小手紧紧的抓着我的手,嘴里念叨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舅舅,不怕、不怕!”,海浪每来一次,他就把这“咒语”念一遍,把我乐坏了。
第二次带他去海边的时候,赶海摸到了很多蛤蜊,用一个桶带到宾馆,换着海水,蛤蜊吐着舌头,好长好长,长的跟白豆芽儿似的,他就一直在那里观察,乐此不疲的。
第一次带他去草原的时候,第一次连续坐了九个小时的车,第二天早上醒来的时候,在院子里活动,看到爸爸的标志车了,说:爸爸,我不坐标志,那个时候,他还区分不了个别和抽象,用不坐标志,表达我不要再坐车了,让我们哭笑不得。
第一次去野生动物园,给大象喂爆米花,被大象喷了一脸鼻涕,吓的脸都白了,每次我们讲起这个惊险的故事的时候,他都要急赤白脸的辩解:“那不怪我,都怪爸爸!是爸爸惹大象生气了!”
带他去过不同的地貌,见不同的自然景观,在这过程中,我们有很多新鲜的发现,也有很多惊险刺激的体验,都成为我们成长过程中值得记忆的部分。
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随着孩子积累的素材越来越多,他能在游玩的过程中,把书本上、影视上了解到的信息,跟当下的,自己亲身看到的、体验到的做结合,形成自己的认知。而这个过程中,纵横经纬,穿插的线越多,他能联系到的点也就越多,认知体验也就越丰富。跨越时间、空间、物种,见识多了,偏见就少了。那么除了这些之外,在家庭亲子游中,孩子们还看到了什么呢?
元旦的时候跟闺蜜一家去了珠海长隆,旅行快要结束的时候,他在我身边小声的说:“我怎么觉到了珠海你和爸爸都不爱我了似的。”我听到了这个,问他:“嗯?我们的哪些行为让你觉得到了珠海我们不爱你了呢?”他嘟着嘴说:“爸爸,爸爸让妹妹表达了,都没有让我表达。你,你先抱了妹妹,没有先抱我。”原来在两个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没有首先响应他的需要,让他觉得到了珠海爸爸妈妈都不爱他了。
这个问题一开始也着实让我脑袋一蒙,这小醋儿吃的,咋整?
一开始,我也试图跟他解释,爸爸妈妈是爱你的,比如,比如,比如,然而并没有什么用,人家仍然在有的场景下体验到了——爸爸妈妈不爱我了似的。
这可咋整?后来,我就招了,说的:“是的,爸爸妈妈在那样对待妹妹的时候,确实是爱妹妹的。”这是他所未料及的,他只是觉得“似的”,妈妈却说“是的”,开始瞪着眼睛看着我。我说:“是呀,爸爸妈妈是关心妹妹,爱她,但那是叔叔阿姨对她的爱;你看妹妹的爸爸妈妈不是也爱你吗?”他很困惑,表示不理解,我就继续说:“每个人表达爱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有的人通过听你讲话,关心你表达爱你;有的人通过抱抱你,举高高,逗你开心表示爱你;可是也有的人通过买好吃的,给你买玩具表达爱你呀!你喜欢的东西她都立刻买给你,那也是她表达爱你的方式。”这下他理解了,叔叔给他带了他最喜欢的巧克力,这是叔叔表达爱他的方式,阿姨看见他喜欢的玩具就买给他,这是阿姨爱他的方式。
在跟孩子讲完了这个之后,我自己忽然有大的发现,原来——家庭亲子游还可以让孩子看到这个部分。为什么要千里迢迢不辞辛苦的去旅游?原来我们需要在变化的场景中学习认识爱、体验爱。爱的种类有很多,爱的表达方式也有很多,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爱,只是囿于我们的见识和感受能力的不足,我们能体验到爱不多,所以变化场景、变化角色,让孩子体验到来自不同人的爱以及爱的不同的表达方式。这是家庭亲子游中,可以看到的。我们无法脱离场景生活,那样就太过抽象,而不接地气。我们必须在一个一个的情景中去体验,在一个一个的事件中去发现,这样才能看到更美好的世界。
父母之爱、长辈之爱、兄弟之爱、朋友之爱,在这过程中孩子体会到了,那将是他生命中的财富。
今天早上看到了一句话:你为什么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因为你从来没有获得高质量的关系,你需要大量的关系来补偿,所以,你要在意所有的关系。如果我们在不同的场景中,让孩子多次、反复的体验到高质量的关系,他会更加的笃定、更加的包容、更加的自信,会有好的人生。
无限的爱与祝福,对我们的孩子,不是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