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突如其来的机会
想写这个主题很久了,但是迟迟没有下笔,因为找不到好的引子。
但就在前阵子,一个朋友跟我聊起两个选择,我突然就有灵感了。
朋友在广州某大学读书,打算跨考心理学硕士,认真备战了半年多,一心想着上岸。
离考研还有整整一个月。
就在她全力以赴争取上岸的时候,突然来了一个“机会”。
老师联系到她,问她是否有意愿留校当辅导员,朋友各项条件都很符合。
该所大学已经很久不招本科辅导员,未来可能也不太会有了。(毕竟内卷)
老师言语里暗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她应该好好抓住。
朋友突然就慌了,面对这样一个突如其来的“机会”,她不知如何是好。
跟她聊了会,她表示她的纠结如下:
还有一个月就考研了,上岸机会可能有,可能没有,结果不确定性强。
如果要准备留校辅导员面试,至少要分出5成精力,结果也有很强的不确定性。
两边都准备,可能两头都空。
朋友说,她最大的纠结还是,在她关于心理学的职业规划里,有一条备选就是当大学辅导员。
如果现在有个机会能一步到位,是不是可以省去很多力气呢?
“省很多力气”,听到这个我就笑了。
人生若是追求一劳永逸的确定性,未来必然会有很多时刻,要付出double的力气去“还债”。
而这里衍生出的所谓职业规划,更是我想跟大家好好探讨的问题。
/02-我人生第一堂不寻常的职业规划课
解决别人的问题固然简单,站在局外,人可以看得很清楚。
碰上自己的问题时,人难免就头脑不清醒了。
这个学期,搬了校区,同时也迈入了大学的最后一学年。
从市中心一下子来到了“山区”,还没来得及适应环境的变化。
许多大四人就不得不正视起眼前的选择:继续升学还是毕业就业。
周围的同学肉眼可见变得严肃正经了起来。
就连平时窝在宿舍里打游戏的同学,都有模有样地穿上正装,穿梭于一场又一场的招聘会,期待能斩获心仪的offer。
考研的同学泡在一本本的书海,还有一集集看不完的网课里。
图书馆和自习室里,他们日夜奋斗。
即使脱离了市中心的浮躁,我还是很不适应,尤其又伴随着大四的压力,我迷茫了。
在学校官网上四处搜寻,我突然发现原来学校有提供职业规划面对面的老师辅导。
我感觉自己好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
我花了一整天泡在各种性格测评和职业规划网站里,不管是MBTI还是DISC,做了一遍又一遍。
无数个测评之后,数不清的形容词向我扑面而来。
“你是一个雄心勃勃、抱负远大,但不过分张扬,行动积极,精力充沛,富有理性,不盲从的人。”
“你喜欢竞争,追求掌控感。”
“你喜欢创造有美感的新事物。”
看着这些写得比星座营销号还要模棱两可的测评结果,我实在是摸不着头脑。
而更让我没有预料到的是,我人生第一堂职业规划课将彻底颠覆我之前的认知。
我预约了同是商科背景出身的陈老师,期待和她的谈话能够带给我启发。
哪怕是一丁点都好。
到了预约的那天,我早早就在陈老师的办公室门外等候。
一见到陈老师,我就忍不住把我这几天做的一沓测评结果塞到她怀里。
陈老师像是早就见过数以百计像我这样的学生,笑了笑,只是把那些结果放在了一边。
她开头第一句就问我,“你喜欢什么?”
我突然就愣住了。
过去的一切很多都是被动经历,我很明确自己不喜欢什么。
但要问我喜欢什么,我真有点说不出来。
自认半个社牛的我,生平第一次有点犯结巴。
“呃...我觉得我喜欢...新鲜事物,我喜欢一切创新的,未知的东西,不喜欢重复枯燥和无聊。”
陈老师笑着摇了摇头,说了一句让我耳目一新的话,
“别被那些所谓职业规划框住了,我自己都不信那些职业测评结果。”
陈老师没有像我预期的那样说教,反而是亲切地和我分享了她的自身经历。
陈老师毕业后在香港某公司工作,一切都很稳定。
奈何这时政治问题突发,身边的人都很担心她的安危。
她被迫只能回大陆重新找工作。
人在没有方向的时候,可能会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只是想能抓住一个东西就行。
阴差阳错,她看到了学校有招聘辅导员的公告,备考数月,并成功上岸。
“外人都很羡慕我的工作体面稳定,只有我自己知道,这里容不下我的野心。”
陈老师说,在做了这份工作之后,她才发现自己更喜欢的是有业务性的工作,而非现在这样充斥着各种琐事和行政事务。
高校行政也是另一种程度上的舒适圈,在这里呆久了,很容易与社会脱轨。
“从这里出去的人都非常需要勇气,更重要的还是需要有资本。”
陈老师私底下也依然保持学习,空闲时间不停考证,而这些都是为之后重出江湖蓄势。
为了保持对职场敏锐的状态,她接学生的职业规划,既能了解现在的年轻大学生都在想什么,也能洞察社会上最新的就业情况。
“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也是在某种程度上解开自己的结。”
听完陈老师的故事,我突然有了另一种程度上的打开。
职业发展这种东西,不要奢望一劳永逸的确定性,因为你无法预测形势会怎么变化。
而所谓职业规划,其实是伪命题。
在没有足够多的尝试的基础上,人很难确定自己适合怎样的赛道。
如果陈老师不是经历了工作变动,在舒适圈里不适,她又怎会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呢?
外人羡慕的光鲜亮丽,只有你自己知道你有没有得到滋养。
鲜花开满的路未必是好路,没准脚下泥巴满潭。
想清楚自己要什么,想清楚了就坚定朝一个方向去。
最后告别的时候,陈老师用力地拍了拍我,说,
“任何探索都是对自己重新思考和认识的过程。趁年轻,多折腾吧。”
在别人的故事里寻找灵感和启发,向来是我最喜欢的方式。
我很庆幸自己人生第一堂职业规划是这样展开的。
对了,老师的副业还是大众点评Lv8美食博主,真的是我的梦想了 :)
/03-读研和就业,其实殊途同归
最近因为学习Web 3.0和NFT的知识,认识了张潇雨,一个非常有个性的斜杠基金经理。
我特别特别喜欢他说的一句话,也跟身边很多人分享过:
如果两个选择都还挺好,那说明两个选择都不够好;
如果两个选择都不够好, 那就说明两个选择都不太差。
选择与机会,到底哪个好,哪个坏。
关键还是得想清楚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我一直都觉得,机会代表的是主动选择,是主动经历,主动思考,主动筛选后的一个结果。
而那些被动上前的,不一定是机会,有可能只是一个测试。
测试你到底够不够坚定。
因为我们最怕的不是别人怎么样,而是自己不坚定。
在没有经过完整的思考,去选择一个看似是机会的东西,会有极大的风险入坑而没法出来。
拿读研来说,我非常支持那些坚定目标,找到方向的人继续深造。
但我不赞同那些压根没想好就说要读研的人。
有些人想要延迟进入社会的时间,借此逃避,想着多几年积累更多经验。
但你是否有想过研究生的竞争赛道不再是高考后的推翻再来,而是需要本科阶段的经验叠加。
又或是看到大家都考研,自己也跟着赶这波热潮,想着先不要落下。
但你是否有想过万一做的是不喜欢的研究方向,痛苦地写论文时发觉不喜欢却已经迟了呢?
读研和就业,看似过程不同,其实殊途同归。
最终还是要与社会接轨,接受社会“毒打”,只是时间来得早和晚的问题。
其实我向来不太喜欢“接受社会毒打”这个说法。
社会不会毒打你,毒打你的是你的认知偏差。
不管是选择读研,还是就业,一定要想通的问题还是:
我们究竟喜欢什么?我们想成为怎样的人?
这些看似宏大的问题,很多人都懒得思考。
但恰恰是这样的问题,需要你在无数次尝试和反应后,叩问内心,才能悟出答案。
/04-大学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 know yourself
我们再说回故事开头我朋友面临的两难。
我朋友放弃了这个所谓“千载难逢的机会”,决定全心全意争取考研上岸。
原因很简单。
大学前三年,除了一份为了应付毕业的分配实习,她从未自发主动地到社会上的企业进行过相关的实习。
没有尝试过,她无法确定她未来的方向就一定是做一名高校辅导员。
做小决定时需要细细思量,反而越大的决定,越要顺从内心,听信直觉。
人的身体总是很诚实,自己都无法说服,选择也就变得一目了然。
如果考研成功上岸,三年后即使没有这个辅导员的机会,铺展在她脚下的路也只会比今天这一个选择多得多。
而那时她必然也在足够多的尝试下,明确自己未来的方向了。
人生的可能性充满无限,没有哪条路是绝对正确。
在面对选择时,listen to your body,你的身体和内心会告诉你潜意识的答案。
在放弃了辅导员这个机会之后,朋友担心父母会不支持,也怕自己万一没法成功上岸。
而出乎她意料的是,父母与她想法一致。
父母作为过来人,总有他们那代人的智慧。
对于早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过的人,他们看到的是更高的层面。
其实这又是另一些可以延伸的话题了:风口、努力与上进心。
改天有空再写一篇(开始画饼bushi)。
/End-灵感来源
这篇文章并不是想说,读研和就业究竟哪个好。
本质上它们通向的问题都是:who you are?
你到底想成为怎样的人?
这才是我们大学四年要探索的最重要的命题。
而我想鼓励大家的是。
不管是读研还是就业,都是你在经过不断尝试和理性思考以后,做出的职业选择的考量。
社会不是学生时代的考试,过往所有人挤在一条跑道上。
如今赛道多维,无法分出高低优劣。
而你完全可以找到自己的那条赛道,在这条路上,用最快的加速度,用力狂奔。
Whatever,干就对了,多尝试多总结,尝试一定要趁早。
最好多线程发展,随时给自己留退路。
早点发掘自己的天赋点和特长,实现个人和集体中的不可替代性。
Think who you are ,do what you want.
(知你是谁,做你想做)
【图源:Unsplash】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的话,那就点个赞和赞赏吧!
创作不易,需要鼓励
如果你有任何想法,也欢迎在后台向我发送你的想法和我交流叭!
喜欢我本人的话,可以点个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