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断舍离》第四章
先从整理头脑开始——断舍离的思考法则
我们之前提到过,断舍离是一种重新思考生活的人生整理术,如果一上来就强迫自己丢掉原来的东西,恐怕不容易。
没有思想指导的行动最后很容易放弃,所以先从整理头脑开始,调整自己的思维,那么后面的行动就会变得理所当然起来了。
断舍离,简单一点的说,就是先学会舍。至于“舍”的秘诀,就是完全地以自己为中心,并且以当下为时间轴。
以自我为中心,就是注意自己与物品之间的主从关系。
举一个例子,比如,当你提问,这副眼镜有用吗?答案显示是能用,但这就表示让物品当了主角的状态。
换一问法,这副眼镜对我有用吗?这一提问中,聚焦的重点是自己,主角也是自己。因此,在断舍离的思考法则中,要记住:物品是因为“我用”才有价值。
以当下为时间轴,就是要看这个物品是不是对目前的自己有用。过去对我有用及未来对我有用的物品都在丢弃的范畴之内。因此,我们要记住的是,选择物品的窍门,不是我“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
断舍离既然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那么在断舍离中,我们需要理清扫除的整体概念。
很多人对扫除的概念是含糊不清的,扫除不是简单的收拾与整理,而是扫、擦、刷的打扫。
扫除是需要顺序的,我们常常是在没有筛选物品的情况下开始收拾理整,结果过不了多久就会恢复原貌。
可能会有一些人以为作者是一个很喜欢收拾的人,但恰恰相反,作者并不喜欢家务活,才想出了断舍离的方法。
因为不擅长收纳,所以就削减物品。因为讨厌打扫,所以就在看得见的空间不乱放东西。
在断舍离的初级阶段,如果抑制不住地出现“好可惜啊”、“良心不安”之类的感觉,就得想一想这些“因为不扔东西而造成的损失” 。
经济学里有个众人皆知的二八原则,说的是20%的人创造了80%的财富。
物品也同样遵循这个原则。也就是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20%的物品就足以应付生活,而80%的东西却几乎没有出场的机会。
那八成的东西,只要存在,就会造成困扰。说到底,只需要两成的东西,就能搞定五分之四的状况,剩下的那八成都是没用的、令人徒生困扰的废物。
所以,扔掉它们更划算,不扔掉,反而会吃亏。把多余的废物都清掉,留下来的都是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样的生活才会有清爽与惊喜。
中国有一句俗话叫命由相定,相由心生。也有一种相术,比如手相、面相、风水等等,通过对外在形象的观察分析,观测出人的命运。
也就是说,通过有形的东西能影响无形的命与运。
在断舍离中,也有相的概念,并通过相的世界能影响意识世界。
从眼前的环境开始着手改变,在改变环境的同时,你还会收获一种难以言喻的美妙感觉——一直堵在潜意识里的东西也一并被清理掉了。
断舍离认为,通过在物理上清除这些东西,能对潜意识有很大的改善作用。
在断舍离的初级阶段,有些人会仰制不住的出现“好可惜啊”的想法,那么我们来看一看,什么是真正的可惜?
很多人会因为“可惜”而丢不掉东西,所谓“可惜”这种感情,是让物品变成了主导者,也就是并非“我要用”,而是“这东西还能用”。
但既然觉得“可惜”,就不该仅仅是把它拿回来收着,而是要去分享,让社会上其他的人把物品真正的“用”起来。
从宏观的角度看待“可惜”,让它成为物品循环的原动力,这也是断舍离的重要技巧。
断舍离衍生出了很多副产品,“选择力”就是其中之一。
活着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
断舍离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地选择,选择,再选择的过程,选择项越多,人就会越烦恼,也就越难以做出抉择。
在断舍离里,就需要把物品的分类尽量缩小到三种分类里。这样一来,不仅容易整理,又能更容易付诸行动。
学会了这些断舍离的思考法则,如果你还是觉得无法把自己不用的东西丢掉或送人,那么请想一想,把无法发挥原本作用的物品放在一边置之不理,或是随意对待自己根本不喜欢的东西。
再或者,明明根本不在意那个东西,却因为某些感情而留着它,你喜欢这样的自己吗?
要是把自己换到物品的位置上,被人这么对待的话,你一定会讨厌那个如此对待你的人。
说到底,物品是一面映照你自己的镜子,它所照出来的是那个你想当作不存在、不愿意承认的自己。
正是因为要直面这样的自己,所以面对物品,从繁杂冗余的物品中解脱出来,才需要足够大的勇气,而且过程有可能会很痛苦。
不过,一旦明白了这件事“不过如此”,也就没那么难了。光靠想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说到底,行动才是一切。要记住,能够让“总有一天”、“迟早”付诸实现的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