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一词最早出自哪里?
“风水”一词最早出现在郭璞所著的《葬书》中。书中说:“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什么是“生气”
风水的核心要求就是在人的停留指出要有生气。风水学认为,自然中有一种能让万物生长发育的强大力量,他是能够焕发生命力的要素,这就是“生气”。
第一本有文字记载的风水经书是什么?
《青囊经》是第一本有文字记载的风水经书,相传是秦朝时期的学着黄石公所著。《青囊经》有上中下三卷,上卷讲“化始”,叙述了河图五气、洛书方位与阴阳二气融合而化成天地的定位学理;中卷讲“化机”,讲天地间形气依附与方位配合而成一体的动力;下卷讲“化成”,说明了天地间形气方位与各种法则配合后的影响力。
哪两部著作促成了风水理论的形成?
汉代出现了《堪舆至匮》和《宫空地形》两本风水理论著作,它们是在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成书最早的系统性风水理论。《堪舆至匮》讲五行,即用五行的生克原理将住宅与屋主的姓氏起来,以判断吉凶,是理法理论的始祖。《宫宅地形》讲形法,即如何选择堪舆作为城市和宫室的自然地形的理论,是形法理论的始祖。自《堪舆至匮》和《宫宅地形》开始,产生了风水理论中理法与形法的分类。
为何说《葬书》是风水理论的奠基之作?
《葬书》是晋代人郭璞写的部专门叙述喜地风水的典籍,书中认为人的祸福、贫富、贵贱都取决于葛地风水的好坏。郭璞说人生于父母,其生命的气息就与父母有联系,即使父母死了,他们的骨骸中仍残留着烛火般的气息,将父母的骨骸葬在生气聚集的地方,就能将这些生气传递到与之有气息联系的子孙身上,从而福荫后人。
虽然《葬书》讲的是相墓地的方法,但其中谈到的风水保持的方法、地形选址的方法、葬地吉凶的判断方法等,同样适用于住宅。书中第一次准确地定义了风水的概念,成为后世研究风水的重要准则。因此,《葬书》成为了风水研究的权威著作,奠定了风水理论的基石。
风水中“命格”理论的科学基础是什么?
风水学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命格。所谓命格,就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出生时间、地点、父母亲戚、生活环境等,它们共同作用,能影响这个人的命运轨迹。
命格理论与现代的人体信息学是异曲同工的。人体信息学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生命信息、能量及不同的组合,这些不同生命信息能量状态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与不同的自然能量信息相对接、相交换,就会产生不同的正负效应。
所以,风水不仅研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也注重研究环境与具体的每个人之间有怎样的利弊关系。
现在盛行的风水门派有哪些?
八宅派、阳宅三要派、三合派、三元派、紫白飞星派、八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