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令我感动,阅读途中,幸福之感洋溢;文字之下,让人深思,心生感慨;深色幽默,蕴含其中,令人啼笑皆非。
看完书,忍不住去看电影。虽然电影的还原度相对来说已经很高了,但依旧能感觉到细节上的更动。书中的文字让人觉得顺理成章,而电影中的镜头却总感觉有些突兀。或许没有先看书的话,不会这么觉得吧。整体而言,电影很骨感,该有的都有,但文字更饱含血肉和情感。
有些人,当我们不了解他的时候,会非常不喜欢他,当我们了解他越多,便越喜欢。欧维就是这样一个人。
欧维是一个坚持原则,严守规则的人,带着浓重的从一而终的固执。他眼中的车只有萨博,他的生活有不可更改的规矩。但渐渐的,社会变了,生活变了,他看到了太多不可理喻的事情。人们开始变得什么都不会,三十岁还没有驾驶证,不会倒拖车,不会修窗,不会换轮胎,一切他觉得理所应当该会的都不会。在他看来,每个家庭都应该有储藏室,每个储藏室都应该有梯子,而他们什么都没有,梯子要借,车要借,人也要借。在他眼中,他们根本就不会生活。这一切,对他来说,都糟糕透了。
欧维是一个离开社会,离开别人,可以独立生活的人,他崇尚什么事情都自己动手完成。他学习并保持自己独自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用金钱的方式来换取所需。索雅的书多,他将自己关在储藏室忙碌几天,家里就多了一个书架;索雅坐上了轮椅,厨房便得到量身定做的重新整修;他满足了索雅每半年为一间房子的地板换一种颜色,他维护着房子里的一切。在习惯了工业分工的今天,我们还会做什么。建房子?做书架?修汽车?修房子?我们的生活是依赖他人而丰富。
欧维保留着不加修饰的本真,只是这些本真,在繁华之世显得格格不入,所以在大众眼里他是个怪人。但他在孩子的眼中则是唯一彩色,因为孩子的眼睛看到的最真,而他却认为世界应该是非黑即白,他的世界便是如此。欧维干枯的生命因索雅而有了色彩,他被这个热爱读书、热爱生命的女子救赎了。就像他说的,在她之前,他没有生活,在她之后,才有了生活。对索雅而言,欧维就像是她捡到的一块璞玉,未经打磨,只有她能看出他有多好,她不曾想要改变他,而只是想要好好的守护他特别的存在。索雅是一位最好的老师,能让最差的学生也会读莎士比亚,却教不会欧维,但却不厌弃他对书籍的一无所知。命运无常,或者说它不会因为你的爱而变得更宽容,他的生活因一个人而开始,却又因一个人而结束。索雅离开了他,也带走了他的生活和色彩。
欧维是一个没有生活的人,他的生活绑架在另一个人身上,以他人的标准与感受来判定一件事情。他总是想,如果是父亲,他会怎么做,如果是索雅,她喜欢还是不喜欢。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约束的爱,或者说是一切为对方而做的行为约束。我觉得欧维这种生活方式不是最好的选择,将生活完全寄托于另一个人,当寄托消失之后,会是一件很绝望的事情,人最好还是更多的为自己而活,至少应该守住独立的心灵。虽说如此,索雅有这么一个全心全意为她的温暖之人,还是令人艳羡的。
索雅走了,他没有了生活,但他还有工作,还有着自己的价值,工作是神圣的,那是一份责任的寄托,他不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但当有一天,连工作也不需要他了,他被替代了,因为不可信(在他看来)的电脑。农业时代走向工业时代,劳动人民被替代,找不到自己的价值。工业时代走向信息时代,又有大批的人被替代。前行的社会是无情的,它昂首拓步的前行着,头也不回,不知道拖着多少日渐空虚的人,又有多少个体精神得不到抚慰。太多人思想的成长跟不上时代的进步。
就这样,他开始了死亡之路。寻死途中,他受到了牵绊,需要的牵绊。因为责任,因为人们需要他,因为他心中有爱,他那试图逃走的生命才得以留下,就像最后邻居的话,向索雅问好,谢谢她把欧维借给了我们这些年。他是一个强烈需要价值存在感的人,价值才会让他觉得生命更有意义,他需要为别人活着,毕竟没有人想做一个无用的人。邻居们的需求,填满了他的空虚,后来他放弃了寻死,因为他发现那么多人需要他,那么多事需要他。他活着的动力是爱,妻子在世时,爱为妻子,妻子不在,爱为工作,工作抛弃了他,爱便给了需要他的人。
你不了解那个故事,你就不了解那个人,这是本书的经典语录。了解是关系的前提,只有真正了解某人,才会有评判他的资格。人们对欧维另眼相看,只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他,索雅享受着别人不懂的爱情,只是她足够了解他。了解需要一道门,需要我们为彼此打开,人与人之间是需要摩擦的,有了摩擦便会有交集,然后开始了解熟悉,并相互走近对方的生活。有时不是我们看不到生活,只是我们没有打开迎接生活的门。欧维作为上个时代的人,和新时代的人之间,有着摩擦之痛,彼此看不上,只因他们未曾真正走近对方,我们总会不自觉的排斥那些与我们不同的人之间的交流。时代差异的存在,在闭塞的交流中难以弥合。面对这样的人人关系,我们应将我们接纳度扩大,我们要学会去了解另一个时代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故事,只有这样才能了解他们。
作者对过去与现在的穿插真的很棒。最开始的对话,突兀的出来的确感觉怪怪的,但是接近尾声再出现那一幕的时候便完全是另一种感觉。有时我们对人的看法也是这样,只是简单的看到他的某个片段,而不知道他在一系列情境中的所有状态。局限的视野,总会令人带有偏见,不能客观待人看事。若不了解他,若不了解他的故事,切莫随意释放我们的喜恶。
欧维与鲁尼,他们曾经是很好的朋友,但他们也是格格不入的敌人。他们很像,对彼此有着想要趋同的要求,但他们又不像,欧维对萨博是从一而终的忠诚,而鲁尼却将沃尔沃换成了宝马,这种算不得背叛的背叛,就能导致他们的彻底决裂。以车为引,其实是他们的价值观在引导他们的远近。在我看来,欧维是一个太过绝对的人,坚持自我的另一面便是排斥异己。分分合合,吵吵闹闹,最终在面对痴呆的鲁尼,面对即将失去朋友,他终于放下了所有的恩怨,相对于朋友与失去,那些都算得了什么呢。
本书中隐含了许多的社会问题,也值得我们深思。
人们被随心所欲控制着,生活渐渐失去了规则,无视各类限制;随手丢弃的烟头;随意停放的车辆;疾驰在禁车居民区的汽车,只因他有身份;我的狗是至尊无尚的宝贝,而流浪的猫是低能的垃圾;究根问底的记者,让默默无闻变得那么艰难,却是对付官僚的一把好手;房子失去自主权,在规划面前无力抵抗,他们想要的总能得到,他的一切毁于一场大火,有多少天灾,又有多少人祸;邻居家着火,孩子无人施救,有人晕倒在火车轨道,没有人救,这是一个多么冷漠薄情的世界;为学校申请残疾人通道却是那么艰难;政府违背家属意愿,强制无法自理鲁尼住进养老院。欧维所看不惯的那些白衬衫人、领带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现实版。
书看完,电影看完,我想对这个80后的作者表示感谢,让我看到了另一种生活,另一种人,曾经遍野,如今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