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书生都是穷的。我听了,大吃一惊,然后结合实际,结合历史,结合当下的社会情况去看去思考,从而陷入了深思。
有一句很有名的诗句是这样说的,百无一用是书生。书生真的百无一用吗?未必的。但是有一些读书人,有满腹经纶,学得了一身知识,却不注重去学以致用,或者根本就不能经世致用,而且还有一点点书生意气,当不得志之时,又不肯去做一些自以为有损身份的事情,不肯自降身份去做一些在他们眼中所谓的贱业,所以只能自叹“百无一用是书生”了。
无论从历史上去看,还是从现实中去看,是书生百无一用,自然是片面的。读书人,如果把读书和现实结合起来,多读一些对现实,对生活,对人对事有用的书,并且注重学以致用,千方百计的把自己的所学所知,应用到事情上,运用到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之上,应该是有用的,总是有用的。
那么,书生都是穷的吗?我们读历史,或许发现了,有很多有名的诗人,一生之中穷困潦倒,但应该知道,那不是全部。相反的,有很多写诗的人都是大人物。好像我发现了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把写文章,把写诗,当作副业,当作业余爱好的人,都混得比较好。好像真的是这样的。这里,我就不举例子了。
有一个话说,穷文富武。以前我是这样理解的,穷苦人家的子弟,更多的去学“文”,有钱人家的子弟,可以选择学“武”,因为学武,需要聘请名师,需要马鞍弓弩之类的器械,本身需要比较营养的饮食,投资的比较多,是穷苦人家负担不起的事情,而学文,更多的比拼智商和毅力。这样解释合理,差不多吧。
但也有人说,穷文富武,是指,同样做事,文职的比武职的要穷一些,寒酸一些。当然,这是从大体上去说的。或许有点道理。在古时候,有人在朝中做了半辈子的大官,到告老还乡的时候,连回乡的路费都凑不够,挺凄凉的。就说鼎鼎大名的曾国藩,中了进士,入了翰林院,十年七迁,成为朝廷大员,但他还得长年借钱度日。到后来领兵打仗,就没有了那种窘境。说书生都是穷的,大概是这样比较之后得到的结论吧。
说百无一用是书生,是一些读书人不得志的时候发的一些牢骚,也指人们对不能学以致用的一些读书人的看法和偏低。说书生都是穷的,是相比较于武职人员说的,也指人们对于只肯读书不肯做事的一些读书人的看法。
人们说,知识改变命运。当然,这句话只适用于有才华有能力并且能够运用知识的读书人,但不包括一些只读书不做事的所谓读书人。
总之,读书人穷不穷,有用没用,取决于读书人本身,取决于读书人能不能学以致用,取决于读书人做不做事,能不能做事,取决于读书人能不能把知识和智慧运用于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之上。如此这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