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用心教书,明明比他人付出更多,成绩却总是不理想。我们与优秀教师的距离究竟在哪里?
为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水平,我校于9月6日精心安排了“教学经验交流”和“外出学习汇报”,请优秀老师分享他们的教学心得。
郭立君老师自到城内小学以来,每每接手新班总能让学科成绩有很大的提升,接弱班如何化腐朽为神奇?她从以下几方面与我们分享了她转化弱班的经验:
郭老师接班后的第一节课就是和孩子们聊天,努力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给孩子们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如可以给他们抛出一些问题:你们假期都去哪玩了?有没有新鲜的事跟大家分享?你心目中理想的老师是什么样子?……临近下课时,郭老师都会让学生准备一个小纸片,写上自己对老师的期待和要求。“亲其师,信其道。”这样的互动可以拉近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帮助我们走进孩子们的内心,迅速了解班情。
教学管理上,结合学生程度分层构造小组,实行“学困生承包制”,优秀生、学困生结对帮扶,负责作业的批改和错题的及时纠正讲解,并向老师反馈帮扶对象每天的作业情况。必要时,课堂上可以适当地微调座位保证课堂的顺利进行。
应对弱班教学,结合班情制定教学计划,不能为急于完成教学任务而忽略班情、快速赶课。高效的课堂是学好学科的主阵地,课并不是上的越多,学生就学的越好。这就要求教师要高质量地去备课,通过严要求,保证学生在校的学习效率。
王佳颖老师对转化学困生颇有自己的见的。转化学困生懒不得,对关键性知识点的过关验收必须亲力亲为。对学困生尽量多报喜少报忧。只要后进生进步一点点,都会积极主动地给家长报告这个好消息,它就像一颗糖衣炮弹,可以“拉拢”家长,消除距离感。
她认为教师不能吝啬自己的鼓励和赞美,也许哪一句话就可以点明学生眼中的光,照亮他眼前的路。
她的小组“连坐”是特色:全班学生四人一小组,每节课的最后几分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一个知识点互相监督自由复习,最后以提问的方式进行验收。如果提问到的人不会,所在的小组就要一起接受惩罚。这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既增加小组的凝聚力,又巩固了知识,一举两得。
每朵成功的花,都是由汗水和泪水浇灌。思考力就是竞争力,优秀教师都善于反思、钻研,两位教师分享的方法,既实用又巧妙。感谢学校提供了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让优秀老师把好的方法倾囊相授,我们从中受益良多!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为教学提供源头活水。下面四位教师的外出学习汇报同样精彩纷呈:
赵会利老师的汇报强调心中要有学生,注重互动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将数学知识联系生活,注重知识的探究过程,尽可能幽默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让学生爱思考敢表达。
吕鸳鸯老师分享了华应龙老师的“化错”教育理念:儿童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被唤醒的种子。
“牵手化错且思行,前方自有新风景。”思考是从错误中悟出道理,课堂就是出错的地方,允许学生不断出错再化错,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声有色起来。
郭立君老师分享的张齐华老师的“社会化学习”分组方法完全可以用到我们自己的课堂中去的,它可以激励小组的每一个成员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和秀娟老师提倡教学中践行理念, 落实细节。看得要高,抓得要细。认真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和协调者。教师导起来,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
围绕“三讲”原则打造高效课堂:讲重难点、讲规律拓展、讲易错易漏点,认真研读教材,理清、深挖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发展学生的开放思维。
王砚芳老师的汇报伴随标准、流利的口语与我们分享英语自然拼读的方法、奥妙以及自然拼读法在我们实际教学中的运用。她建议我们备课时多想想: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
王香荣老师声情并茂的汇报让在场老师感叹英语教学的强烈感染力。她勉励每位教师在现实中要不断地突破自己,坚持自己的教育梦想,成就未来路上最优秀的自己。
双减政策下,教师的教学能力面临新的挑战。“低头拉车”的同时,还要找准努力的方向。每一次学习都是为了下一次更好的出发,在今后的工作中,愿我们在深度教研学习的道路上,不懈追求,砥砺前行!